当前位置:秀丽馆 >

人文素养 >美文阅读 >

有关春节的风俗及寓意

有关春节的风俗及寓意

有关春节的风俗及寓意,过年,指春节,通常是农历正月七年级至十五日,即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现在分享有关春节的风俗及寓意。

有关春节的风俗及寓意1

1、吃饺子

大年七年级的早上,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人民有吃饺子的习惯。

2、贴春联

春节,许多人家的门上都贴着大红春联。

3、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清脆的鞭炮声,烘托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了广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4、贴年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喜庆新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

5、贴“福”字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大多数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6、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7、拜年

新年的七年级,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而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有关春节的风俗及寓意
  

春节的风俗及寓意是:

1、给压岁钱

过年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而压岁钱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

汉代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些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寓意为压祟。

祟是传说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熟睡的孩子,传说有人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在孩子的枕边,以此助孩子把祟吓退,因此得名为压祟钱。由于祟和岁谐音,就变成了压岁钱。

2、穿新衣服

随着经济的发展,穿新衣服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但是在古代,能穿新衣服可是一件大事。一般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

而过年穿新衣服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也就是电视剧《琅琊榜》中虚构的梅长苏所生活的那个朝代。

穿上新衣服寓意着去旧迎新,而色彩鲜艳的新衣服,还能给新年添加几分喜庆。

3、守岁

守岁这一习俗最早的记录出现在西晋时期的四川等地,据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做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大年三十晚上,都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

等年七年级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而守岁也有着辞旧迎新,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寓意,被流传至今。

4、贴春联

现在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贴上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最早的春联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后蜀,后蜀国君孟昶最先研制出了春联,只不过那时的春联并不写在红纸上。

因为人们觉得桃木有辟邪的功效,所以他就在桃木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这第一幅春联,贴在了自己的卧室门口。

因为其是用桃木制作的,所以当时称之为桃符。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

5、放爆竹

最早的'爆竹并不是火药和纸制成的烟花,而是直接用火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所以叫爆竹。

话说年兽既不怕人,也不怕火,人们为了驱赶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烧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放爆竹也就有了驱逐瘟邪,吉利平安的寓意。

到了宋代,火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再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而除夕、春节燃放炮仗也就流行起来了,一直流传至今。

6、吃饺子

北方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会吃饺子。 饺子虽然历史悠久,但是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直到明朝时才出现。

当时的人们,一般提前将饺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才开始吃,子时是农历正月七年级的伊始,新的一年由此开始。吃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有关春节的风俗及寓意2

其一,扫尘。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清理房屋内外的灰尘和垃圾。这一习俗象征着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其二,贴春联、福字、窗花。人们会在屋门、墙壁、门上贴春联、福字、窗花等,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和祝福。

其三,守岁。在除夕之夜,人们会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通常包括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等。

其四,吃年夜饭。在除夕夜,家人会团聚一起吃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共度新年的氛围。

其五,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拜年问候。这一习俗通常在年七年级至初五期间进行。

其六,压岁钱。家长会给孩子们压岁钱,寓意着祝福他们平安健康地成长。

其七,扭秧歌。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人们通常会在春节期间组织扭秧歌活动,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其八,祭祖。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其九,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寓意着驱逐邪瘟和喜庆。

总之,过年的常见习俗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寓意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有关春节的风俗及寓意 第2张
  

春节习俗

1、贴春联

春联是中国传统的对联,通常用红纸写成,上面写着祝福的话,寓意吉祥。贴在门的两侧和横批贴在门楣上,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

2、放鞭炮和烟花

古人相信,放鞭炮可以驱赶恶鬼和不幸。今天,人们放烟花和鞭炮来庆祝新年的到来,和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3、包饺子

在中国北方,春节期间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是传统习俗。饺子象征着富裕和幸福。

4、拜年

春节期间,人们会向亲朋好友拜年,祝他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拜年也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

5、发红包:

红包,即利是,由长辈赠送给年轻人,以祝福他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6、守岁:

在除夕夜,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待夜,这代表着家庭的团圆和对新年的期待。

7、舞龙舞狮

在春节期间,舞龙舞狮的表演在中国各地都会进行,以驱赶邪魔和带来好运。

文化意义

1、时间的更新和循环

春节标志着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一点在许多习俗中都有体现,如家庭大扫除,清理旧的物品,购买新的衣物和家具,象征着新的开始。这也是一个在一年的努力和挑战之后重新开始的象征。

2、家庭的重要性和团聚:

春节是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节日,家人们通常会一起过年,进行各种活动,包括一起做饭,一起吃饭,一起看春晚,一起玩游戏等。春节期间的团聚餐被称为“团年饭”,这是一个强调家庭团结和和谐的时刻。

3、尊重和维护社会秩序:

春节期间,人们会向长辈和亲友表示敬意和感谢,这强调了尊重长辈和尊重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比如拜年、送红包等习俗,都是传达这种社会尊重的方式。

4、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许多春节的习俗和活动都寓含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祝福。比如,春联、福字、红包、鞭炮、烟花等都象征着好运、幸福和繁荣。

5、民族文化的传承:

春节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并将这些传统传承下去。从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许多基本观念,如对和谐的追求,对长辈的尊重,对家庭的重视等。

标签: 寓意 风俗 春节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iuliguan.com/renwensuyang/meiwenyuedu/p29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