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秀丽馆 >

人文素养 >心理健康 >

揭秘从恋爱到婚姻的心理变化

揭秘从恋爱到婚姻的心理变化

揭秘从恋爱到婚姻的心理变化,有人觉得,功成名就,不为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事而烦恼是幸福;有人觉得,走出别人的阴影,活出自己是幸福,现在揭秘从恋爱到婚姻的心理变化。

揭秘从恋爱到婚姻的心理变化1

青年人婚恋的“冷”与“热”

中商产业研究院对民政部结婚离婚人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结婚人数连续7年出现下降。2014年至2020年全国结婚人数分别为1360.7万对、1224.7万对、1142.8万对、1063.1万对、1010.8万对、929.3万对、813.1万对。与此同时,离婚的人数却持续增加,离婚率也逐年增长。

2016年至2019年离婚的人数分别为348.6万对、370.4万对、381.1万对、404.7万对。结婚人数逐步减少,离婚人数大幅增多是当前婚姻状况的总体趋势。

与此相应,青年人的结婚年龄也在不断增大。2018年民政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初婚年龄超过27岁,比20年前平均推迟4岁多,江苏省平均婚龄竟达到35.8岁;中国单身人口总数已达2.49亿,结婚率仅为7.3%。在近期一项对青年人婚恋观的调查中

对于“您理想的结婚年龄是……?”的问题,回答30岁以前结婚的占75.46%,30-40岁的占17.2%,40岁以后的占0.69%,回答独身主义完全不考虑婚姻的人占6.65%,而且这一选项回答的人均为18-25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抽样调查数据也表明,从2015年起,我国一人户占比逐年增加,已经从2015年的13.15%增加到2019年的18.45%。这些数据都表明,青年人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单身的意愿越来越强。

青年人的婚姻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与趋势,如婚姻“躺平”,对婚姻不感兴趣,甚至恐惧婚姻;婚姻妈宝,由父母做主操办;婚恋物化,非有房有车不嫁不娶;还有人婚恋游离,只恋爱不结婚。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也导致了这些青年人父母的严重焦虑和担忧,“催婚”“催嫁”“代征婚”“代相亲”等手段无所不用。

然而与社会、父母的这种热切关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青年人的表现却出奇地“冷静”:他们认为结婚、生子并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与必经阶段,人生没有既定的轨迹,每个人都可以走自己的路,婚姻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东西,有更好,没有也可以。

然而,青年人对于婚姻的“冷淡”并没有影响他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和热烈追求,爱情历来都是许多人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恋爱中的喜悦和快乐、挫折和痛苦都是青年人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爱情笑,为爱情哭,爱情是他们生命中的美好回忆。

爱情主题的电影和电视剧、“保卫爱情”的真人秀节目受到青年人的追捧,甚至近年来大学关于“恋爱”“爱情”的课程也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青睐,这些课程开一个火一个,抢课堪比抢车票,课堂被围得水泄不通。这些现象反映出年轻人对于恋爱与爱情的强烈关注和对相关知识的强烈渴求。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青年人对于恋爱与爱情的态度,那就是:“热”。

揭秘从恋爱到婚姻的心理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婚冷恋热”

当代青年人对于恋爱与婚姻表现出的“冷”“热”鲜明反差,表明这两者尽管都与人类的繁衍和基因延续有关,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存在不同的社会心理基础。

婚姻是基于繁衍和家族延续而对男女之间的结合进行的制度设计,其目的是为双方建立经济、社会以及心理方面的安全感,为生存和繁衍创造有利条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绝大多数时间里婚姻与爱情是毫不相干的事情,婚姻只是两个家族之间联结的一种纽带,男女双方大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的爱情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婚姻是人生的重大决定,意味着担当和责任,不仅是两个人也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情。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爱情的婚姻在近代才逐渐出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成为婚姻的主要形式。

恋爱与婚姻不同,它是在人类求偶过程中进化产生的一种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的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的生物属性决定的,青年男女在青春期以后随着身心逐渐成熟会自然产生对恋爱的'向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文学家歌德才由衷感叹:“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恋爱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情感体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所言:“在最一般意义上,爱是我们对自己高度重视的事物的情感反应。

同样地,爱是在所爱的对象的存在中体验到欢乐,在亲近中体验欢乐,在互动和参与中体验欢乐。爱情就是喜欢你爱的那个人。那个人出现,你就感到快乐,跟那个人接触,你就感到心满意足。我们把所爱的人作为满足万分重要需求的源泉来体验”。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婚姻与爱情并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代青年婚恋“冷热”的巨大反差,反映出当代青年对于婚姻与爱情之间关系的观念变化,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揭秘从恋爱到婚姻的心理变化2

一、幸福的定义

说起幸福,不仅每个人说的不一样,就连很多书中,提及幸福,也并未对其统一概念,所以,幸福的定义,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幸福是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情绪表达,或者只是一种心境感受;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幸福是大脑中,边缘叶系统细胞等兴奋细胞、神经递质的活跃度;从社会角度来说,幸福是安全环境、社会认可等带来的直接作用。

在《重建幸福力》中,作者周伯荣尝试从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角度,来探索幸福的内涵,结果发现:不管是从哪个领域,或者哪个角度来定义“幸福”,似乎都显得过于片面,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幸福七层次论,来为“幸福”定义。

揭秘从恋爱到婚姻的心理变化 第2张
  

二、幸福七层次论

幸福七层论的说法,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是满足需求,之前做文案的时候,也研究过,觉得特别好用,可在这本书的拆解下,突然发现它有其局限性。

比如,我们吃到了喜欢的食物,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获得了愉悦感,但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我们不吃了,那么,是不是愉悦感就消失了?其实,并没有消失,由此可见,满足需求这种说法只适合行为瞬间,却不符合长期的动力。

真正的动力应该是持久的、长期的,甚至是涵盖一生的',而“幸福体验”恰恰满足这点。于是,作者改良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满足需求”改为“幸福的体验”,同时将“五层”拓展为七层,更详细的帮助人们了解幸福,还指出了一个关键点:一个人可以同时享受多层次幸福,每个人对幸福层次的需求不同,自然体验也就不同了。

这就好比有一个7层的楼房,让我们来选,每个人能接受的高度不同一样。有人喜欢1、2楼,不用爬楼,下楼也方便;有人喜欢3、4、5楼,位于中间,阳光正好;

也有人喜欢6、7,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当然,也有人随便哪一层楼,都可以。而像我这种恐高的,似乎太高就不适合了,只能在低楼层中徘徊。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对楼层需求的不同,反映了在人生中,我们更看重哪一层,而并不是说其他层就不存在了。

因此,我们可以对照“幸福七层次论”的表格,去审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对于哪方面的幸福,更迫切,然后再进一步去追寻。此外,在书中,特别提到了第四层归属感的幸福,也就是恋爱、婚姻各类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它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我们获取幸福感有着重要意义。

三、重获幸福

幸福是一种是持久性的情感体验,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任一层的幸福都是独立的,但也都会影响其他层的体验。

比如,一个从小缺少“被爱幸福的人”,在当了父母后,就会特别担心,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这就会影响安全感幸福,甚至是归属感幸福。由此可见,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各层的幸福保持平衡,从而形成倍增。

在《重建幸福力》中,作者周伯荣说:“人生就应该尽可能用心体验幸福,让自己成为幸福,让他人感受到你就是幸福。”从这句话中,可以了解到,幸福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体验幸福、成为幸福和传递幸福。

幸福七层次论,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去体验幸福,找到幸福的来源,而接下来就要靠我们,把自己变成幸福,从而传递幸福,让他人因你而幸福,然后让幸福无限地延伸下去。

如果有人再问你:幸福是什么?

请回答:幸福,就是世界之大,我还能遇见你。

标签: 揭秘 恋爱 婚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iuliguan.com/renwensuyang/xinlijiankang/lw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