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秀丽馆 >

人文素养 >育儿经验 >

当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教育就失败了

当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教育就失败了

当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教育就失败了,人们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一个好的家教,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良好的家教和家风,会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走上正路。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下当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教育就失败了。

当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教育就失败了1

误区一:

只抓学习父母们每天都说一句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一位国小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小陆在班里学习中等,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她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为了更好地教育小陆,老师请来了她的父母,当这对父母听说小陆偷东西时,没有太多的反应;而当老师提到,小陆的学习成绩这段时间有所下降时,父母一下子急了,说:“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但是学习不好可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

“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幽默地说:“虽然全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全国的父母每天却说着非常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孩子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的首要任务。

据报道,23年北京市人均教育支出达到了上千元,比1997年增长了1.9倍,平均每年递增19.6%。但是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上。孙云晓介绍,很多父母甚至为了保证孩子成绩好而放弃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一项刚刚完成的全国城市青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调查显示,35.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做运动”,还有11.3%的父母认为“为了学习,孩子少睡点没关系”。

“父母的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无望”,“知心姐姐”卢勤碰到了不少这样的家庭悲剧。一天,一位母亲给卢勤打电话:“我女儿只差几分未被北大录取,吃了安眠药,现正在医院抢救……”这名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结果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才知道,女儿因几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点大学录取。虽然这也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但这女孩从此便一言不发,借机跑到公园自杀。

她的父母哭着对卢勤说:“我们的心都要碎了。女儿是我们的全部,可女儿的全部是北大……”“这两个‘全部’就是问题所在”,卢勤说,“父母除了孩子以外还有事业、生活、社会责任等”,正是由于他们把女儿当作生活的全部,女儿的“全部”才变成了北大,“这太绝对了,人生变成了只有一条道儿,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绝路。”

当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教育就失败了
  

误区二:

事事包办家长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变得无能小培老师现在在北京中关村附近一所学校当班主任,她觉得现在带班越来越难了。一次,小培看到教室地上有一支铅笔,就捡起来问是哪位同学的,结果没有一个同学认领。“孩子们并不是不想要这支铅笔,而是他们确实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的”,小培老师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每天都是由父母帮助收拾书包,因此,很多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都有什么“装备”。

小培老师说,现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事事包办。“父母的过度保护已经使孩子越来越无能了。”卢勤介绍,一次,她带领几十个城市的孩子到齐齐哈尔市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搞夏令营,第一天早上发鸡蛋,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眼巴巴地盯着一个煮熟的鸡蛋,不知怎么下手。一问才知道,每天早上都是妈妈给她把鸡蛋剥好了,因此她只见过“白的、软软的鸡蛋”,不知道“黄的、有硬皮的”也是鸡蛋。

家长的这种关照不仅使孩子在生活上变得无能,而且也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无能。郭颖国小毕业后就被送到美国,刚到美国时她发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的孩子很有主见而中国的孩子事事都要与老师、同学商量。

“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郭颖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一个孩子生病了,家长带他上医院前,先要征求他的意见:有两种治病的`办法让孩子选择,中医―――不打针,但慢;西医―――打针,但快。“其实,美国家长的做法不仅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作决定,同时承担所作决定的后果,比如打针的‘疼’和不打针的‘慢’”。

在这样的过程中,美国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们在作决定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将是什么。但是中国的家长常常事事都为孩子想到了,孩子慢慢地丧失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即使作了判断也很难为结果负责。

北京某高校做后勤工作的方老师告诉记者,那些被罩都要等着家长来换的学生,在学校里通常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们无法在一个集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即使大学毕业了,也只能是块废才”。

误区三:

无原则的爱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变得冷漠、无情北京某中学的一次学生与家长互动的专题活动上,一位妈妈在录音中哭着讲述了一件事。元旦前的一天,是这位妈妈的生日,妈妈买了一个蛋糕。儿子几口就把蛋糕吃了,妈妈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高兴之余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便对儿子说:“儿子,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听了这话,儿子先是一愣,紧接着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录音中,妈妈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未必知道怎么去爱孩子”,卢勤老师说。去年年底一个刮大风的日子,在轻轨站,一个1岁左右的男孩在记者身边转悠。记者和他搭话,他告诉记者,他每天在这里等妈妈一起回城北的家。大约十几分钟后,这个男孩儿的妈妈来了,手里拿着一盒外卖的“吉野家”鸡肉饭,男孩拿起就吃,快吃完的时候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把饭盒向妈妈面前让了让。

妈妈却说:“瞎让什么,我要吃还不会自己买?”儿子吃完饭就向站台跑去,临跑前没有忘把自己的书包扔给已经背了两个包的妈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变得冷漠、无情。孙云晓老师说:“教育的核心是心育”,对于家庭来说,对孩子的“心”进行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误区四:

不打不骂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鼓励孩子是对的,批评孩子同样也是对的。”孙云晓对记者说。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不善于表扬和鼓励孩子,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于是有不少教育专家呼吁,要告诉孩子你真棒!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孩子说不得了。

小培老师介绍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女生没有完成作业,她的班主任简单地批评了几句,没想到中午这名女生就从学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学校领导陪着家长四处找她。“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在家里很少挨批评,只要有一点儿不顺心就受不了,他们太脆弱了。”小培老师说。

据了解,很多家长不仅自己在家里很少批评孩子,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批评也不答应。小培老师介绍,家长们经常因为孩子在学校里挨了批评找到学校,而且这些家长根本不问孩子到底有什么问题,只是和老师理论为什么欺负孩子。

“越是这样,孩子们越是听不得批评”。其实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老师们不再敢“尽心尽力”地教育孩子了。“家长要学会向孩子说‘不’”,孙云晓老师指出,没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没有经历挫折“会变得脆弱异常”,因此,要让孩子的生活中有禁区,他们犯了错误要受到惩罚,要让孩子懂得有些规则是无法动摇的,有些过失是要自己承担后果的。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很多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又恨铁不成钢。

其实,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就是父母的不当教育造成的,正如卢勤老师所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很可能就出在父母身上。

当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教育就失败了2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引导孩子?

1、培养孩子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见过世面的孩子都会有尝试新事物、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在孩子面对新的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很害怕接近的时候,父母的要给孩子更多地勇气。父母可以先做个榜样,让孩子看到父母很勇敢、愿意尝试不同事物的一面。在这样树立很好的信心基础上,孩子就会很自然和放下心中的恐惧、害怕,也会加入到想去尝试的过程中来。

当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觉教育就失败了 第2张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兴趣,孩子才会对学习更深入的去探索,去追求,父母们平时应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然后给孩子多讲讲书籍里的一些小故事,让孩子从书籍当中感受到快乐,慢慢的引导孩子主动去学习,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书籍可以找到孩子想要寻找的答案,孩子对学习也就产生了兴趣。

3、家长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师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观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可以增强说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风润物一样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为,为子女的品德修养做出示范。

4、教孩子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还会反过来影响家长。家长要给孩子灌输法律意识,比如给孩子过14周岁的生日时,可以问孩子,你知道14周岁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吗?让孩子要在这个时候起懂得某些行为不可为,某些行为要事先想到你是否能够承担起责任。

5、奖励与教育并存

家长如果只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不行的,孩子也需要多鼓励,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愿意遵守家长为他们定下的规矩。家长可以给孩子设立规矩,如果他们达到了一定的目标,就奖励孩子新玩具。相信在奖励的激励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主动遵守家长设立的规矩。

6、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面对挫折和误解,这是许多成年人无法达到的境界。学会面对生活和这个复杂的世界微笑,可以让他们的心情更加开放。虽然孩子们不明白,但父母经常会对孩子微笑。当他们的孩子摔倒时,教他们微笑。这可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7、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对孩子许多心灵侵犯,往往都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比如未经允许看孩子的日记,翻孩子的书包,偷听孩子的电话,查看孩子的微信聊天……其实孩子未必真有什么不得了的“秘密”,只不过是渐渐长大的他们想独享一份心灵自由罢了。如果父母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孩子也许会把你当作朋友而主动向你敞开心扉。

标签: 教育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iuliguan.com/renwensuyang/yuerjingyan/pod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