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館 >

人文素養 >經典語錄 >

孔子的語錄15篇

孔子的語錄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語錄了吧,語錄一般具有語句簡短流暢、通俗明瞭、詼諧機智的特點。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語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子的語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的語錄15篇

孔子的語錄1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解釋: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解釋: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説是好學了。

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

解釋: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並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範。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鑑而改掉。

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釋: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解釋: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釋: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解釋: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9、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解釋: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10、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解釋:茂盛的桃樹開着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解釋: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13、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釋:學了,然後按一定時間去温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1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解釋: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説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複教他了。

15、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

解釋: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16、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解釋: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伕,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幹我喜歡的事。

17、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解釋: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18、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解釋: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説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1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卻不讀書,就會心生迷惑。

20、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解釋:不該説話的時候卻搶着去説,這叫急躁;到該説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説,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21、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解釋: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説話是善良的。

2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解釋: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23、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解釋: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解釋: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温習?

2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解釋: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2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解釋: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27、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釋: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28、當仁,不讓於師。

解釋:面對着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29、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解釋: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才能。

30、巧言令色,鮮矣仁。

解釋: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解釋: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3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解釋: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3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解釋: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4、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解釋: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3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他為‘文’。

3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解釋: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37、禮之用,和為貴。

解釋: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3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釋: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於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3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解釋: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釋: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41、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解釋: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解釋: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43、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如果經常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穫,這種方法可以説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4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解釋: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5、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解釋: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46、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解釋: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47、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釋: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温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4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解釋: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佈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4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鑑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並告訴他人。

5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51、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5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解釋:對任何事物,僅僅瞭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5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解釋: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5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解釋: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5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釋: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56、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解釋: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7、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釋: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5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釋: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

59、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60、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解釋: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説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1、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解釋: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62、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解釋: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説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6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釋: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6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解釋: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於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65、小不忍,則亂大謀。

解釋: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66、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解釋: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6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解釋: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68、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埃。

69、道不同,不相為謀。

解釋: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7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71、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解釋: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7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7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釋: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7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解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75、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解釋: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7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77、甯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釋:甯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裝做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78、朝聞道,夕死可矣。

解釋: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79、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能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解釋: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8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解釋: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8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解釋: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8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解釋: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瞭解別人。

83、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84、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解釋: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羣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8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解釋: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86、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解釋: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説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説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87、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解釋: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穫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孔子的語錄2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盜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於是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誰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為衞君乎?子貢曰: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

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恆頹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靜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

,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

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

不能學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禱

久矣。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子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

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

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

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子曰:「大哉堯之為軍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恤,禹吾

無間然矣。」

孔子的語錄3

1、孔子語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摘孔子《大學》(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語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説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孔子語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孔子語錄:《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説:“茂盛的桃樹開着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孔子語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孔子語錄: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摘孔子《中庸》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孔子語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語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孔子語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孔子語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孔子語錄: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温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孔子語錄: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摘孔子《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説:“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説:“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説:“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佈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16、孔子語錄: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孔子《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説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説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孔子語錄:禮之用,和為貴。——摘孔子《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孔子語錄: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孔子《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19、孔子語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瞭解別人。)

20、孔子語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孔子《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羣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21、孔子語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摘孔子《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孔子語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論語》

(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並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範。)

23、孔子語錄: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摘孔子《論語》

(如果經常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穫,這種方法可以説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孔子語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孔子語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摘孔子《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孔子語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孔子語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28、孔子語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29、孔子語錄:《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摘孔子《論語》

(《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孔子語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孔子《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孔子語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摘孔子《論語》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2、孔子語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才能。)

33、孔子語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摘孔子《論語》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4、孔子語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摘孔子《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5、孔子語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説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36、孔子語錄: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論語》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37、孔子語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38、孔子語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39、孔子語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摘孔子《論語》

(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於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0、孔子語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孔子《論語》

(對任何事物,僅僅瞭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41、孔子語錄: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孔子《論語》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於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42、孔子語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43、孔子語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4、孔子語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孔子《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伕,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幹我喜歡的事。)

45、孔子語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孔子《論語》

(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穫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46、孔子語錄: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孔子《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98、孔子語錄: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47、孔子語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48、孔子語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摘孔子《論語》

(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9、孔子語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説話是善良的。)

50、孔子語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摘孔子《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51、孔子語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52、孔子語錄: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孔子《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53、孔子語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摘孔子《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説:“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孔子語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5、孔子語錄: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56、孔子語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戰鬥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57、孔子語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摘孔子《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瞭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58、孔子語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論語》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59、孔子語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孔子《論語》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孔子語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孔子《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孔子語錄: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孔子語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孔子語錄: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孔子《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64、孔子語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孔子《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佈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孔子語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孔子語錄: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能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孔子《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7、孔子語錄: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孔子《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説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孔子語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9、孔子語錄: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孔子《論語》

(有人説:“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説:“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孔子語錄: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孔子《論語》

(孔子説:“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説:“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孔子語錄: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孔子語錄:有殺身以成仁。——摘孔子《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孔子語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孔子語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孔子語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孔子語錄: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孔子《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孔子語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摘孔子《論語》

(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孔子語錄:小不忍,則亂大謀。——摘孔子《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孔子語錄: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孔子《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孔子語錄: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81、孔子語錄:當仁,不讓於師。——摘孔子《論語》

(面對着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孔子語錄:有教無類。——摘孔子《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孔子語錄:道不同,不相為謀。——摘孔子《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孔子語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孔子《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孔子語錄: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孔子《論語》

(不該説話的時候卻搶着去説,這叫急躁;到該説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説,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孔子語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7、孔子語錄: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孔子《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孔子語錄: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孔子《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温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孔子語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孔子《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90、孔子語錄: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孔子《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91、孔子語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説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孔子語錄: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孔子《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孔子語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孔子《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説是愛好學習了。)

孔子的語錄4

1.講話則嚴肅不苟。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4.朽木不可雕也。

5.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9.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1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1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5.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7.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不遷怒,不二過。

孔子的語錄5

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孔子《論語》

2、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孔子

3、第二要做一個有理想的人。孔子説過,凡事預則立。每個同學都要給自己定出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一個偉大的人生理想。如果你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每天庸庸碌碌,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

4、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孔子《禮記學記》

6、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7、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孔子

8、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

9、孔子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10、時間過得真快啊,眼看六一兒童節就要來臨咯,在我們歡慶歡呼過後,大學聯考又要來臨了!於是乎我忍不住感慨一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感慨完之後我又感歎這個句子是多麼的華麗,可恨的是它被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給我先用掉了!哼哼!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12、蜂採百花釀甜蜜,人讀羣書明真理。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3、後之人不及孔子顔子逺矣,而常歎仕宦不達,何愚之甚。

14、(作者簡介生於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1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16、解釋孔子從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行學,規範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17、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孔子

18、愛國心再和敵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來-只有這樣的愛國心才能導向勝利。奧斯特洛夫斯基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1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2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説(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2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論語》

23、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孔子的文章為什麼被後人引用得非常多呢?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後來的人無論是誰,抱着什麼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24、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孔子《論語》

25、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孔子

26、孔子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論語》

27、春秋戰國時期,是“王道”向“霸道”轉變的時期,此時的“想象力”已經開始顯露出專業化的趨勢。“老莊”這樣一些具有高度想象力的世外高人,已經完全脱離國家權力體系。只有孔子試圖介入權力體系,但他以放棄“想象力”為代價(他的'語錄乾巴巴的,都是一些老人的經驗之談,一點想象力也沒有)。——張檸

28、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孔子

2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孔子

3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

31、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32、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33、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孔子曾説人而無言,不知其可也。信用是一種現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資產。

34、益者友,損者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

3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論語》

36、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論語》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38、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

39、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名句

40、一個人如同時具有孔子提倡的愛心孟子的正義墨子的實踐韓非子的直麪人生老子的智莊子的慧荀子的自強,就一定能成為領袖。

41、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孔子

42、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

43、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子

44、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孔子

45、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

46、孔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孔子《論語》

47、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48、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

49、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50、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孔子

孔子的語錄6

1)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論語子路——孔子《論語》

2)”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孔子《孝經》

3)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孔子《論語》

4)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論語》

5)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論語》

6)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論語》

7)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論語》

8)君子博學與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論語》

9)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論語·衞靈公》

10)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

11)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孔子《論語》

12)“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論語》

13)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論語》

14)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孔丘《中庸·十四章》

15)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孔子《論語》

16)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

18)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論語》

19)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孔子《論語》

20)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論語》

孔子的語錄7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未知生,焉知死?

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4、敬鬼神而遠之。

5、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6、德不孤,必有鄰。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知其不可而為之。

9、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1、温、良、恭、儉,讓。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貧而患不安。

1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4、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15、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8、道不同,不相為謀。

1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1、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22、苛政猛於虎。

23、道聽而途説,德之棄也。

24、大德必得其壽。

25、無為而治。

26、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8、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9、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33、因材施教。

3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5、過則勿憚改。

36、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37、有教無類。

38、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39、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4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1、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42、既往不咎。

4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44、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5、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46、當仁,不讓於師。

47、大言不慚。

48、乘肥馬,衣輕裘。

4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50、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51、舉一隅不以三反,則不復也。

5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5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5、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56、過猶不及。

57、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58、禮之用,和為貴。

59、不念舊惡。

60、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6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62、知恥近乎勇。

63、既來之,則安之。

64、聞一以知十。

65、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66、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少愈,禍生於怠惰,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

67、不貳過。

68、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6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70、道不行,秉桴浮於海。

71、每事問。

72、君子周急不繼富。

7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74、朝聞道,夕死可矣。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76、不知言,無以知人。

77、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78、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79、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80、欲速則不達。

81、貧而無諂,膏而無驕。

8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83、巧言令色,鮮矣仁。

84、言必信,行必果。

85、惟上知與下愚不移。

86、子在齊闡《韶》,三月不知肉味。

87、辭達而已矣。

88、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89、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90、不學禮,無以立。

9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2、不遷怒,不貳過。

9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4、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95、割雞焉用牛刀。

96、食不語,寢不言。

9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98、夫子莞爾而笑。

99、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10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01、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02、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10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07、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10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0、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為君難,為臣不易。

112、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1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14、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115、君子以當仁不讓。

116、無伐善,無施勞。

117、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118、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119、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12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21、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22、小不忍,則亂大謀。

12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語錄8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3、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4、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6、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1、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14、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5、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16、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17、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9、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0、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2、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3、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2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5、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6、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7、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28、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29、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0、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3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32、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3、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4、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35、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36、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孔子的語錄9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孔子《論語》

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6、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8、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9、待人真誠,還要不斷反省自己。知不足,而自我改進。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論語》

11、禮之用,和為貴。——摘孔子《論語》

12、朽木不可雕也。

13、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14、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15、同道德品質好的人接觸,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16、“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17、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8、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孔子《論語》

19、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0、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21、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22、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23、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4、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25、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

2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2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28、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的語錄10

1、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6、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7、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8、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1、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2、剛、毅、木、訥近仁。

13、不以文章害辭,不以辭害志。

14、訥於言而敏於行。

15、君子成人之美。

16、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7、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8、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19、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20、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21、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2、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3、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2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9、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3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1、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32、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3、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34、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35、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36、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7、孔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8、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39、德不孤,必有鄰。

40、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國,如禮何?

4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盜比於我老彭。"

44、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45、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4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7、雖然貧窮也不諂媚,富有也不驕傲,富貴仍然好禮。

48、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49、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50、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5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5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5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54、不遷怒,不二過。

5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7、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58、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59、士而懷居,不敷為士矣!

60、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行求,從吾所好。

孔子的語錄11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小不忍則亂大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堅持正道原則,即使對國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棄正道原則;臣子事君,其實不是為了給君做事,而只是在國君之下做事,是為國為民做事,歸根結底則是為了行仁義,輔助國君推行仁政;對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厭倦之心,一律以真誠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並堅持道義;發現君子就加以舉薦,發現小人就使他遠離國君;去掉你的.邪惡之心,而真誠的依據禮義與國君相處。做事需要機敏,謹言慎行,按照禮義修養自己,並且使天下趨於禮義。這樣,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會象兄弟一樣。如果只説不做,或者行為不機敏,又不依據禮義待人,即使是住在對門恐怕也行不通。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語錄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鮮矣仁!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不遷怒,不貳過 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孔子名句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不學禮,無以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名句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有教無類。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為之説,因周用慄,便雲使民戰慄

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別內外於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聖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君子無所爭者,言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

能發明我意者,是子夏也

夏禮,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虧也

改是,聽言信行,更察言觀行,發於宰我之晝寢

前所聞未及行,故恐後有聞不得並行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皆齊大夫。崔杼作亂,陳文子惡之,捐其四十匹馬,違而去之

文子辟惡逆,去無道,求有道。當春秋時,臣陵其君,皆如崔子,無有可止者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乞之四鄰,以應求者,用意委曲,非為直人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先勞苦而後得功,此所以為仁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而遂已之諫也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可妻也,雖在糹累糹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視之耳,不肯自投從之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赤之?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的語錄12

1、 其使民也義。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6、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 放於利而行,多怨。

8、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0、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11、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

12、 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3、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4、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5、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17、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8、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19、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0、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1、 賢哉,回也。

22、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23、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4、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5、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6、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7、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8、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9、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0、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31、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32、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33、 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34、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35、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36、 其使民也義。

37、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8、 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3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0、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41、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42、 放於利而行,多怨。

43、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4、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5、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46、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4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49、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5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語錄13

1、至誠如神。——《禮記·中庸》

2、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史記》

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6、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準則。

7、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左傳》

8、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2、言:言談。物:實際內容。行:行為。恆:恆心。君子説話有根據,做事有恆心。

13、儒家的禮樂思想是指:主張以“禮”確定人的社會身份與規範人的行為;以“樂”陶冶人的心性與溝通人的感情。

14、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明薛瑄《讀書錄》

1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忠誠是人生的本色。——清·黃宗羲《明儒學案》

17、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

18、順不妄喜;逆不遑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也。——司馬遷《史記》

1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20、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2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22、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國戾,一國作亂。《大學》

2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24、孔子説:顏回呀,他的心中長久地離不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只不過短時間能做到這點罷了。

25、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唐韓愈《原道》

26、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2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29、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30、這章經文講了顏回的仁德修養情況。

3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3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3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34、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35、一軌九洲,同風天下。《春秋》

36、君子用行動來説話,小人則光説不做。

37、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38、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3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40、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41、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

4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44、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

4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6、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説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47、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8、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49、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

50、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51、世間治癒的是,願意自渡的人。

5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53、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禮記·中庸》

54、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55、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56、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

57、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5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59、真誠的最高境界有如神靈。

60、忠誠應是人生的本來面目。

61、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62、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3、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詩經》

6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65、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司馬遷《史記》

66、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

67、“當你生氣、慌亂的時候,千萬不要做決定。”

68、史記《孔子世家》經典名句

69、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70、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71、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72、故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

7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周易·家人》

7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論語》

7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76、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司馬遷《史記》

77、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78、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79、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8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8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82、情緒一旦失控,你不是你,而是被“心魔”控制的傀儡。

8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

84、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8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6、天生德於予,桓雎其如予何?《論語》

87、孔子説:“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説苑·政理》)意謂當官為政沒有比公平更好的美德,面對財貨沒有比廉潔更好的節操。一個人如果擁有廉潔公平的操守,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88、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89、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90、在這章經文中,孔子再一次讚揚了顏回的道德修養境界。在孔子看來,多數人在言行上可能只會偶爾地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的保持,但顏回不同,能長時間的保持仁的境界,他的這種堅持是很難得的。

91、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的語錄14

1、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7、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8、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9、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0、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13、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4、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5、知者不感,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6、道不同,不相為謀。

17、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8、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9、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2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23、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2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25、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2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7、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2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9、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30、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孔子的語錄15

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四、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五、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六、放於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七、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八、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九、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十、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十一、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十二、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十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十四、 君子易事而難説(悦),説(悦)之不以道,不説(悦)也。

十五、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十六、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十七、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説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十八、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十九、 不學禮,無以立。

二十、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二十一、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二十二、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二十三、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二十四、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二十五、 過,則匆憚改。

二十六、 不遷怒,不二過。

二十七、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二十八、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二十九、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三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三十一、 聽其言而觀其行。

三十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三十三、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三十四、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三十五、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三十六、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三十七、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三十八、 禮之用,和為貴。

三十九、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四十、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四十一、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四十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四十三、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guan.com/zh-hk/renwensuyang/jingdianyulu/wl6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