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館 >

人文素養 >心理健康 >

心理滿足名詞解釋

心理滿足名詞解釋

就是心裏面很滿足,感覺很充實,很享受。

心理滿足的名詞解釋1

心理學名詞解釋20條

1.注意: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2.感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

3.知覺:是人腦對於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

4.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5.情緒:指個體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景中直接產生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

6.情感:指個體意識到自己與客觀事物的關係後而產生的穩定的、深刻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

7.氣質:是心理活動表現在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徵。它是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的表現,它依賴於人的生理素質或身體特點。

8.性格:是指人的較穩定的態度與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相結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徵。

9.暈輪效應: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這就是暈輪效應,也稱為光環效應。

10.從眾:指羣體成員在真實的或想象的羣體壓力下其行為或信念上的改變,及其伴隨的行為方式。

11.學習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12.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心理滿足名詞解釋
  

13.認知方式也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

14.關鍵期: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在關鍵期中,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行為習得比較容易,心理髮展的速度也比較快。同時,在關鍵期中,個體對環境的影響極為敏感,有時又把關鍵期稱為敏感期。

15.有意義學習:是指當前的學習與已有知識建立起實質性的、有意義的聯繫。

16.“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並且能夠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和新任務關聯起來。也就是,通過呈現“組織者”,在學習者已有知識與需要學習的新內容之間架設一道橋樑, 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學習新材料。這種引導性材料被稱為先行組織者。

17.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它是個人具有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因而能夠直接加以回憶和陳述的知識。主要用來説明事物的性質、特徵和狀態,用於區別和辨別事物。

18.變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證)在無關特徵方面的具體變化,也就是通過保持概念的關鍵特徵而變化那些非關鍵特徵,從而構成的表現形式不同的例證。

19.所謂原型內化,是指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實踐方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在的、簡縮形式的過程。原型內化階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級階段。

20.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態度結構包含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成分。

心理滿足的名詞解釋2

心理學上對於滿足感的定義

滿足感是個體對於自己存在狀態的滿意程度的標示。在心理學上,滿足感通常通過兩極化的方式來表示。例如,可以設立滿足感的兩級維度:很不滿足-不滿足-比較滿足-滿足-很滿足,由此區分個體的滿足程度。一般認為,滿足感程度高,個體的幸福感程度就高。

心理滿足名詞解釋 第2張
  

心理學的滿足感通常是就個體心理某方面的狀態而言的;但滿足感可以在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種學科中得到詮釋。例如,在社會學中,滿足感通常是通過羣體的心理狀態來體現的;在經濟學中,社會經濟狀況和個體經濟狀況對於個體或羣體的'滿足感有直接的影響和關係。

滿足感在不同個體身上可以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有的個體認為擁有巨大的財富才能有很高的滿足感;有的個體則認為,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有滿足感;吸毒者則認為吸食毒品後的飄飄欲仙和迷幻的狀態才是最大的滿足;現代多數人認為,滿足感是以身體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作為前提條件的。

怎樣才能夠有滿足感

1、滿足感的表現

會產生愉悦、幸福的感受,根據個體需求程度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例如飢寒交迫中獲得温飽的滿足感數值就要遠遠高於正常值。關於滿足感的質與量的差異,可參讀馬斯洛“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人的本能需求既然有高低之分,那麼所反饋的滿足感也會隨之不同。

2、滿足感的產生條件

①、必須是人類等生命體。

②、必須有需求。

③、需求得到實現

心理滿足的名詞解釋3

心理健康知識

為什麼大吃大喝?心理滿足是誘因

現代社會,人們普遍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再不濟也能夠每天吃得飽穿得暖,雖然不是人人都坐擁百萬財產,但是生活也是十分安逸幸福的。心理健康專家研究發現,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之後,很多人都開始大吃大喝,這是為什麼呢?

現在,冰箱在家庭普及,超市的規模擴大了一倍。專家解釋説:“胡吃海喝的風氣助長了飲食的附屬目標,即吃東西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尋求愉悦。”

報告説,通常新生兒在母親温暖的懷抱中吃下第一口食物,當飢餓感消失時,嬰兒會感受到極大愉悦,這種愉悦和母親温馨的體味以及殘留在舌尖上的食物味道和觸覺聯繫在一起,於是食物和享受的感覺就永遠地留在了記憶中。

最近,科學家開始了新的研究,以辨明飢餓感和胃口之間的區別。飢餓感的產生是為了保障個體的生存,胃口則可定義為吃喝食物直到感到滿足,而飲食病症的根本誘發因素應該是類似於渴望和痛苦一樣的情感因素。

因為尋求愉悦的原因,醫生拒絕將暴食症歸類為飲食病症,儘管他們也在努力避免暴食症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科學家希望找到負責人們在餐桌上行為的.蛋白質,現在這方面研究已大有進展。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蛋白質分為兩類,一類刺激人的食慾,另一類延緩吃喝過程並平衡脂肪的長期儲存。

但為什麼人們想吃東西時會選擇吃好吃的糕點、糖果而不是水果呢?根據研究,人在真正飢餓狀態下愛吃鹹味食品或乳製品,在悲傷和焦慮狀態下則偏愛甜食。

總而言之,有的時候人們很喜歡大吃大喝並不是因為某些食物可以滿足自己的食慾,而是通過大吃大喝這樣的一種行為來讓自己的內心得到一定的滿足感。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不妨去買一些自己喜歡的食物在家大吃一頓,吃過之後沒準心情就會變好呢!

心理滿足名詞解釋 第3張
  

總誇耀親朋好友 這不是一件好事

生活中,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每天都會向別人誇耀自己的親朋好友,哪個做多麼大的生意,哪個當了什麼高官,哪個腰纏萬貫。在心理健康專家看來,這些總是願意誇耀親朋好友的人,往往自己的個人能力極差,不能做什麼大事。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不爭氣的兒子,總是喜歡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的'老子是如何能耐;才能平庸的學生,會在朋友圈裏聲稱自己的某位同學是如何的才華橫溢……

心理學上將這種心理稱為“傍同作用”,是指一個人通過渲染與自己有親近關係的人的傑出,來掩蓋和彌補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具有“傍同心理”的人大多能力和個性的某方面遜色於同伴,不願意示弱的他們只好藉助關係親密的人的長處來壓制和貶低別人,以此滿足打敗對手的心理需要。

雖然“傍同作用”能給人們的心理帶來短暫的輕鬆,但這並不是一種可取的態度,畢竟沉浸在他人的光環裏自欺欺人,對個人的發展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時刻認清自己的侷限,並且願意面對它們,積極地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其實很容易理解,當一個人在誇耀他人的時候,內心當中説白了就是一種羨慕嫉妒恨,通過這種行為來讓自己空虛的內心得到一定的滿足,就好像在誇獎自己一樣。一個能力比較強的人,他們反而更有自信,從來都不會以誇耀他人為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guan.com/zh-hk/renwensuyang/xinlijiankang/5wr2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