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館 >

星秀

> 沈西苓個人資料簡介 簡介 生平簡歷 著名導演

沈西苓個人資料簡介 簡介 生平簡歷 著名導演

沈西苓簡介

沈西苓,原名沈學誠,筆名葉沉,浙江省德清人,是中國三十年代著名的電影、戲劇藝術家,他所編導的影片都不同程序地反映了現實生活,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抗日愛國思想,他的《十字街頭》....

沈西苓個人資料

沈西苓,原名沈學誠,筆名葉沉,浙江省德清人,是中國三十年代著名的電影、戲劇藝術家,他所編導的影片都不同程序地反映了現實生活,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抗日愛國思想,他的《十字街頭》和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標誌着中國左翼電影發展的第一個高峯,沈西苓能編善導,能詩善畫,又會翻譯,是個全才藝術家,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慶,年僅36歲。

沈西苓個人資料簡介 簡介 生平簡歷 著名導演

沈西苓照片

沈西苓簡介

沈西苓, 1913年隨家遷居杭州,在浙江甲種工業學校(今浙江理工大學)畢業後,考取官費生,留學日本,時結識戲劇家秋田雨雀等人,使他在藝術上有所昇華。沈西苓1924年,在日本築地小劇場實習美工,1928年回國。

1931年進入電影界,先後在天一、明星等影業公司任職,編導《女性的吶喊》、《鄉愁》、《船家女》、《十字街頭》等影片。

1937年轉入聯華電影公司。為紀念魯迅,曾計劃把《阿Q正傳》搬上銀幕,但未能如願。接着又將曹禹的《日出》改編成電影。

於1937年7月中旬開拍,因"八一三",抗戰爆發而停頓。1938年夏,加入中央電影場,任編導委員,拍攝以抗戰為題材的《中華女兒》、編寫電影劇本《神鷹》、《大時代的小人物》。

沈西苓生平簡歷

1930年2月和許幸之等人發起組織中國第一個左翼美術團體一一時代美術社。

1930年3月,與魯迅等人聯名發起並組織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3年年2月當選為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執行委員,並擔任宣傳部領導工作。白楊主演的《十字街頭》劇照1937年7月當選為電影界工作人協會常務理事。

1938年1月,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成立,當選為第一屆理事。同時,他又是戲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從日本回國後,與夏衍、馮乃超、鄭伯奇等人組織藝術劇組,演出《炭坑夫》、《西線無戰事》等劇。

1933年參與轟動一時的《怒吼罷,中國!》的聯合演出工作。

1936年,在夏衍的協助下,將愛爾蘭劇作家西恩·奧凱西的《求諾和孔雀》改編為《醉生夢死》,並親自執導。還積極從事國防戲劇運動,與夏衍、於伶、凌鶴等集體創作《撤退趙家莊》等。抗戰爆發後,又集體執導《保衞蘆溝橋》,在上海蓬萊大戲院演出,轟動全市。其間,還創作了《在烽火中》、《羅店夜戰》等獨幕劇。當上海成為孤島時,他和姊姊沈茲九一道離滬赴漢,後遷居四川,重慶、成都導演舞台劇《民族萬歲》、《塞上風雲》和《一年間》。

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慶。年僅36歲。

著名導演

沈西苓是被三十年代電影界稱作"怪物""怪哥""影怪"的一位導演,其實沈西苓能編能導,擅詩繪畫,即是話劇奇才又是電影界精英,且精通翻譯,善寫影評,還出過一本關於普及電影知識的書,現在讀來還是受益匪淺。把他稱作天才一點也不為過。無奈其英年早逝,36歲便撒手人寰,實在是當時中國電影界一個重大損失。沈西苓是一位左翼電影的代表人物,其導演的電影作品僅僅有八部(還包括作為副導演的《姊妹花》),在仔細的看過其創作經歷之後,可以將其八部作品做一個階段性的分類。

1933年他導演的《女性的吶喊》和《上海二十四小時》,可以看做是他從美工師到電影導演的轉型時期的作品。首先,在這一階段,他還未脱離話劇中舞台的影響,他導演的這兩部作品為當局和新聞界所不容,這兩部影片都遭到電影審查當局不同程度的無理刪減,尤其是《上海二十四小時》,遭到了國民黨電影檢查機關的無端扣留和大肆刪減,反覆審查達十餘次,剪掉了很多的畫面,一直拖到1934年12月才准予放映。如此支離破碎的片子,觀眾當然是看不懂了。因此,沈西苓最早的兩部電影可以稱之為轉型時期的不成功的作品,在自身的導演技巧和與國民黨當局的鬥爭技巧方面都還未成熟。

電影作品

1934年他作為副導演和聯合導演的身份製作的《姊妹花》和《女兒經》,是他向優秀的成熟的電影導演轉變的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向前輩電影導演學習電影的技巧,學習講故事的能力,學習鬥爭的經驗沈西苓導演的電影,所以這兩部電影廣受好評,雖然他的光輝掩蓋在鄭正秋、張石川、程步高等導演的光環之下,可是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屢屢受到迫害般的待遇。其中鄭正秋導演的《姊妹花》取得了連映六十余天的票房紀錄。毫無疑問,沈西苓在向前輩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的意識到了市場的重要性,也瞭解了觀眾的接受心理,為他後來的即將到來的創作高峯打下了基礎。

1934年12月,《上海二十四小時》被刪減並拖延上映,沈西苓因為影片已經面目全非而拒絕上映,老闆卻堅持要放。他一氣之下,離開電影界,後經左翼電影工作者的幫助,又再次回到明星公司。1935年,他導演了兩部重要的電影《鄉愁》和《船家女》,這兩部電影的創作標誌着他作為導演的成熟時期的到來。在這一階段,再回顧他之前創作的電影,則已經形成了鮮明的沈西苓式的特色,其一,敍事視角的大眾女性化策略,其影片都是以普通的大眾的視角來構成的故事,而又多以普通的女性為創作題材。如《女性的吶喊》中的包身女工葉蓮,《女兒經》中的女播音員夏雲,《船家女》中的搖船妹,《鄉愁》中的女教師楊瑛。其二,視聽語言的左翼化傾向,沈西苓通過對比蒙太奇和極有衝擊力的剪輯等手法帶來一種左翼思想的表達,比如《上海二十四小時》中就以童工被機器軋傷和買辦太太奢華淫逸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放棄了故事的完整敍述。又如《船家女》中片頭和片尾處的女性解放會議,而影片則以阿玲的悲慘遭遇為主體部分,使得這部影片在整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性蒙太奇。

1937年4月,沈西苓編導完成《十字街頭》,這標誌着沈西苓導演的巔峯時期的到來。1939年9月完成了編導抗戰題材電影《中華兒女》。至此,沈西苓電影作品也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從前期的稚嫩和無畏,到接下來的學習和充實,再到後來的成熟與技巧,最後達到巔峯與不朽。

主要作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guan.com/zh-hk/xx/jyq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