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館 >

星秀

> 王童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主要作品 所獲獎項

王童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主要作品 所獲獎項

王童簡介

王童T'ung Wang,出生於1942年4月4日,是中國台灣電影導演、美工師。原名王中和,黃埔名將王仲廉之子。 祖籍江蘇蕭縣(今屬安徽),生於安徽省太和縣。 8歲隨父母移居台灣。王童無疑....

王童個人資料

王童T'ung Wang,出生於1942年4月4日,是中國台灣電影導演、美工師。原名王中和,黃埔名將王仲廉之子。 祖籍江蘇蕭縣(今屬安徽),生於安徽省太和縣。 8歲隨父母移居台灣。

王童無疑是台灣電影史上一位不該被忽視和遺忘的導演

王童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主要作品 所獲獎項

王童照片

王童人物簡介

王王童童,中國台灣電影導演、美工師。原名王中和,黃埔名將王仲廉之子。祖籍江蘇蕭縣(今屬安徽),生於安徽省太和縣。8歲隨父母移居台灣。1963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當美工。1964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兩年後考入中影公司,自實習生、背景繪畫、美工助理做起,後升任美術設計;先後參與《還我河山》《路》《龍門客棧》《俠女》《三朵花》等30餘部影片之美術工作。1984年為《策馬入林》做美工,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

​1987年他導演的《稻草人》帶來一個荒誕的歷史圖景,一個戰爭背後的奇特故事。《稻草人》舉重若輕地把嚴肅的戰爭時代用非常荒誕的筆法呈現出來,雖然沒有運用沉重或深刻的方式,但在戲謔裏面卻無不彰顯着慘烈和悲傷。 這部描寫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佔領下台灣農民的痛苦生活的影片獲第二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並獲第三十三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哥倫比亞波哥大國際影展最佳影片獎。

1989年執導《香蕉天堂》,描寫大陸解放後流落到台灣的士兵們的遭遇,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優秀影片獎。 1992年執導《無言的山丘》,描寫台灣原始開發淘金礦工遭遇與日本統治的介入,獲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作品獎,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稻草人》、《香蕉天堂》、《無言的山丘》這三部電影一道,共同構成了台灣近代史三部曲。

王童主要作品

《養鴨人家》(1966)、《龍門客棧》(1967)、《路》(1968)、《俠女》(1972)等100多部影片。1981年執導影片《假如我是真的》,1987年執導《稻草人》獲第二十四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1989年執導《香蕉天堂》,1992年執導《無言的山丘》,這三部作品以《無言的山丘》描寫台灣原始開發淘金礦工遭遇與日本統治的介入,《稻草人》描寫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佔領下台灣農村的痛苦生活,《香蕉天堂》描寫中國大陸解放後流落到台灣的士兵們的遭遇,構成了台灣近代史三部曲。

所獲獎項

1971年赴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研習舞台設計。

1973年返台。1976年以《楓葉情》獲第十三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

1983年以《天下第一》獲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1985年以《策馬入林》獲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一生共為100多部影片擔任美術設計工作。

1981年執導《假如我是真的》,獲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之後共導演了十多部影片並自任藝術指導。

1983年執導《看海的日子》,以徹底的現實主義奠定了台灣中堅導演的地位,獲第二十屆金馬獎優秀影片獎。

1987年執導《稻草人》,描寫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佔領下台灣農民的痛苦生活,獲第二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並獲第三十三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哥倫比亞波哥大國際影展最佳影片獎。

1989年執導《香蕉天堂》,描寫大陸解放後流落到台灣的士兵們的遭遇,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優秀影片獎。

1992年執導《無言的山丘》,描寫台灣淘金礦工境況與日本統治的介入,獲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作品獎,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以上三部作品構成台灣近代史三部曲。其他導演作品還有《苦戀》、《策馬入林》、《紅柿子》等,皆成績不俗。

1997年後歷任中影製片廠廠長、金馬獎評委會主席。2005年推出動畫片《紅孩兒大話火焰山》,獲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人物軼事

《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心中埋下種子

為什麼叫王童?原來我叫王中和的嘛,我家是畫畫的,因為清朝有四個大畫家都姓王,而且都是單名,媽媽看我這個小孩子這麼喜歡畫畫,就叫王童吧。我為了紀念我媽媽,在藝專的時候畫畫就用"王童"了,用習慣了, 本名都忘了。 我祖籍蘇州,小時候在蘇州長到8歲同父母移居台灣,記得5歲的時候外婆帶着我看一部電影,印象中應該是我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當時外婆和我都哭得一塌糊塗,那個情節和情緒一直藏在我心裏面,這個種子慢慢在我心裏長大,現在想起來同我後來拍電影有非常大的關係,包括我對於社會和歷史的看法,通常是歷史背面所遮蔽的更真實的"情感",不僅僅指個人的情緒,而是對歷史,對過去事情的一種感情。我後來第一次當導演,拍的片子裏面就回放了大量《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畫面,都是小時候留下深刻印象的影像。

一開始拍電影就做農夫

開始做電影是討生活,美術系畢業以後大家都當老師了,而我碰上一個機會是香港邵氏公司到台灣拍戲需要一個美工,叫我畫背景,我畫得很好,而且發現做美工所拿的酬勞要比做老師多,1963年正式進入電影公司當美工師。台灣在上世紀80年代初跟內地幾乎同步拍"傷痕電影",我也因為很偶然的機會開始執導影片,在電影廠這麼長時間,也跟過這麼多戲,所以還好第一次導戲沒有怯場。

在電影廠待了30年,我做美術的電影就有100多部,胡金銓、李行的很多片子我都做過,基本功非常熟練了,已經不露痕跡。在《無言的山丘》裏我開始種花,一大片的黃花,結果五個月沒開花,我花幾十萬台幣做假花。還有《稻草人》裏的稻田也是我種的,所以我説自己一開始拍電影就做農夫。從美術改行的導演很容易有意無意地凸顯你的美術功底,使得"葉子"搶了"枝幹",這是我時時提醒自己的事情。

風格是漸進出來的結果

我經常在講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導演不要講"我要風格",風格不是這樣講的,我看很多畫家,他一輩子畫很多很多畫,經過累積成為一種樣式,然後別人給他一個風格的評價。這是齊白石,這是張大千,這是馬蒂斯,這是畢加索,畫畫的人在投入創作的時候王童哪裏知道自己是什麼風格?這就可見風格一定是漸進出來的結果,而不是我在第一部電影出來就喊"風格",那個是做出來的"風格",不塌實,一定是自然狀態下一部一部的累積,也就是最開始要練好基本功,才能夠隨心所欲,我看抽象畫絕對不是亂畫的,而是基本功好到極點而變成寫意的方式。

我什麼都喜歡吃,因為我的胃很好,消化出來的就是你王童的。我喜歡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德國表現主義,還迷南斯拉夫、希臘和巴西的電影。 二十年似乎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很多人覺得我的影片中鄉土的、淳樸的情懷很深,非常有台灣本土感,也有人認為這是我在創作中有意識營造的,其實並非如此。在拍完《苦戀》(1982)之後,1984年我拍《策馬入林》,英文名為"RunAway"有"轉"的寓意,更為深層和抽象了,其實是一種儀式,暗藏渴望和毀滅的感受。這個片子看似是個一般的武俠片,也在講村姑愛上一個盜匪的故事,反覆在説這個事情,其實我心裏是想把惡人都變好,影片中的惡人也不是那種大惡,還是有一些"人道"在裏面。編劇是小野和蔡明亮,攝影中的一位內地應該比較熟悉的是李屏賓,演員是馬如風和張盈真,現在好像比較難感受到當時所渲染的情緒了。

另一個有意思的"轉"就是《自由門神》我在拍的時候就想這應該是"現代版"的《策馬入林》,假託一個門神,王童都會叢林中的一個孩子和另外一個孩子喜歡養鴿子,鴿子在籠子裏飛,然後在籠子裏被打死,同樣是被困住的一羣人。

我沒有改變,同20年前一樣思考同樣的問題,只是長袍換了西裝,40歲變成了60歲。我還想拍一個武俠片,與以往我看到的武俠片完全不同的東西,這是20年前我在拍《策馬入林》的時候同時想到的,通通長在我腦子裏,一有機會我就希望能夠把它拿出來。

電影筆記

從小人物見大歷史

相對於侯孝賢在《童年往事》《鼕鼕假期》等電影中傳達出來的成長曆史,王童是一位執着於探討沉痛滄桑史的導演。在告別了《窗口的月亮不準看》等商業片轉向鄉土電影之後,王童幾乎所有的電影都關乎台灣人文歷史,被影評界讚譽為"台灣的今村昌平"。最為著名的,王童自覺地用影像來見證歷史,為台灣電影奉獻出了雅俗共賞的《稻草人》(1987)、《香蕉天堂》(1989)和《無言的山丘》(1992),形成了完整的台灣近代史"鄉土電影三部曲"。根據王童的作品年表,我看到的三部電影是如上順序出現的,但如果按照影片中展現的台灣歷史的先後關係來看,順序應該有所調整,描寫日本佔領台灣初期礦工悲慘生活的《無言的山丘》應該是第一部,而後才是展現太平洋戰爭時期台灣農民荒誕悲劇的《稻草人》和勾勒國民黨初到台灣之後白色恐怖時期士兵悲慘命運的《香蕉天堂》。原本創作的時候,王童也希望以前後歷史關係來進行,但由於當時《無言的山丘》預算過大,才被挪至最後拍攝。 《稻草人》為我講述了一個無比幽默而心酸的故事。貧窮的陳氏兄弟發現田裏掉下顆沒有爆炸的炸彈,滿腦子都是將炸彈送給日本人領獎的美夢,在歷盡艱辛之後卻被命令將炸彈扔進大海,正當他們絕望悲傷之時,炸死的魚羣又讓他們無比歡喜。影片借鑑了當時頗受歡迎的外國片《上帝也瘋狂》的反諷喜劇模式,不僅讓人物的悲喜命運活靈活現於銀幕上,而且細膩的影像表達格外有思想力度,獲得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導演和編劇獎。之後《香蕉天堂》發揚了《稻草人》中黑色反諷的風格,描摹了兩個隨國民黨軍隊來到台灣、因受政治迫害而假借他人身份窮盡一生的小人物的悲慘無望的命運,沉重之中不乏幽默。接下來《無言的山丘》融合了吳念真劇本的深度和王童影像的細膩,將大時代中眾多小人物的悲劇人生生動展現,是一部大歷史構架、人文情懷濃厚的影片,不僅獲得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而且在翌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影片金爵獎。

是什麼原因讓王童如此執着於台灣歷史的獨特闡述,1996年王童用影像的方式給了所有的觀眾一個真實的答案,那就是影片《紅柿子》。影片根據他的童年故事進行創作,因為父親是國民黨將軍,所以戰亂期間他們全家遷到了台灣,十多年過去了,但是姥姥還是留戀着大陸老家的紅柿子樹,雖説具有濃烈的自傳色彩,但也是一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的真實歷史,同時影片通過電腦動畫在黑白畫面上凸顯彩色的表達方式,在《策馬入林》(1984)的基礎上大跨步地推進了王童電影的美學藝術。

2003年以來,年過六旬的王童暫別歷史題材挑戰新領域,着實給我非常大的驚喜。

首先他應著名作家白先勇的邀請擔任美術設計,參加了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的創新嘗試,出自他精巧理念和細緻手工的一襲襲絢麗奪目的牡丹仙女服飾成為舞台最大亮點。其次,他還勇擔台灣疲軟的動畫電影重任,導演了近日在京隆重上映的動畫片《紅孩兒大話火焰山》,在生動風趣的動畫影像中繼續他的電影才情。

影視作品

《紅孩兒:決戰火焰山》(2005)導演

《紅柿子》(1997)編劇

《紅柿子》(1997)導演

《炎帝傳奇》(1994)副導演

《無言的山丘》(1992)導演

《香蕉天堂》(1989)服裝指導

《香蕉天堂》(1989)導演

《稻草人》(1987)導演

《策馬入林》(1984)導演

《假如我是真的》(1983)導演

《看海的日子》(1983)導演

《苦戀》(1982)導演

作品介紹
標籤: 王童 獲獎 人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guan.com/zh-mo/xx/69x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