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館 >

星秀

> 桑弧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個人經歷 人物評價

桑弧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個人經歷 人物評價

桑弧簡介

桑弧,1916年12月22日出生於上海,原名李培林,原籍浙江寧波,中國導演、編劇。1941年編劇第一部作品《肉》,1944年首次執導電影《教師萬歲》。1954年導演並編劇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

桑弧個人資料

桑弧,1916年12月22日出生於上海,原名李培林,原籍浙江寧波,中國導演、編劇。1941年編劇第一部作品《肉》,1944年首次執導電影《教師萬歲》。1954年導演並編劇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獲文化部1957年優秀影片金獎、1954年第八屆卡羅維伐利電影節音樂片獎和1955年第9屆愛丁堡電影節映主獎。1981年,他改編並獨立執導根據茅盾長篇小説改編的同名影片《子夜》。2004年9月1日逝世。

桑弧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個人經歷 人物評價

桑弧照片

桑弧人物簡介

桑弧,原名李培林。中國電影編導。191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四十年代初,在老一輩電影導演朱石麟幫助和指點下,開始電影編導和創作。五十多年來,編劇、導演了三十多部影片。2004年9月1日在上海去世。

1930年桑弧父母雙亡,家道中落,輟學進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潤安字號當學徒。1933年肄業於滬江大學新聞系,任中國實業銀行職員。1935年結識周信芳與朱石麟兩位藝術家,在他們的提攜嘗試文藝寫作。1941年起從事電影劇本創作,編寫電影劇本《靈與肉》、《洞房花燭夜》、《人約黃昏後》、《教師萬歲》等,均攝成影片上映。
抗日戰爭勝利後,入文華影業公司任編導,創作《假鳳虛凰》,並導演《太太萬歲》、《哀樂中年》、 《不了情》等七部影片。50年代任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先後編導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天仙配》、《宋士傑》、《祝福》、《春滿人間》、《魔術師的奇遇》、《他倆和她倆》等十餘部影片。桑弧的藝術風格具有含蓄、細膩、恬淡、質樸的特點。在藝術處理上善於從平易中見深沉,從含蓄、淡雅中見濃烈,桑弧導演在喜劇方面亦作出了相當的探索和貢獻。

他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二至四屆理事、第五屆主席團委員、上海電影家協會第三、四屆副主席。

桑弧個人經歷

年輕的李培林立志做一名傑出的新聞記者,可是,生活給他安排了一個蹩腳的角色——銀行職員。埋怨命運、鬱鬱寡歡,沒有變成李培林的主題。他喜歡看戲,並開始以“醉芳”為筆名,為當時剛剛倦遊歸滬的麒麟童——麒派創始人周信芳寫戲評。這位“醉芳”流暢的文筆、獨特的見地引起了一幫包括唐大郎和卡爾登戲院老闆吳性栽等票友的激賞。“卡爾登”的經理、吳性栽的內弟、麒派票友周翼華闢出一間辦公室作為活動地點,經常去聚會的小報同人甚多,因而報上名之為“翼樓”。

當時的李培林過着上海文人的生活:唱戲、聚會、打牌、談心。而海上的光怪陸離,讓李培林盲打誤撞地進入了電影圈。1935年,李培林通過周信芳結識了著名導演朱石麟,並在他們的提攜下嘗試電影創作。1941年,李培林以“桑弧”為名創作了劇本《靈與肉》,——據説這一藝名源自“當年蓬矢桑弧意,豈為功名始讀書”。隨後,桑弧接連創作了《洞房花燭夜》、《人約黃昏後》,均由朱石麟先後搬上銀幕。


從1945至1946年,桑弧在朱石麟的支持下自編自導了《教師萬歲》和《人海雙珠》。一種“海派”的性格逐漸在他的創作中顯示出來。與一般對“海派”的理解——誤解不同,桑弧的“海派”始終透露出一種市民化的、狡黠的創造性,既無文明戲的僵化酸腐,也不似豔情古裝劇的露骨,他線索繁多、濃淡適宜的特點為他逐漸贏得了認可。
1946年8月下旬,卡爾登戲院老闆吳性栽成立了文華電影公司。桑弧負責公司的藝術創作。為了打響文華電影公司成立的“第一炮”,桑弧經人介紹認識了張愛玲,隨後便邀請她為文華公司創作電影劇本。張愛玲很快就寫出了電影劇本《不了情》。從此,他們開始了合作——1947年2月,《不了情》作為文華公司的開山之作正式開拍,導演桑弧,主演為舒適和陳燕燕。這部影片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上映後一炮打響。藉着《不了情》的轟動效應,桑弧再請張愛玲創作了《太太萬歲》。這部影片哀而不傷,悲喜交集,桑弧對於喜劇的把握在這部影片裏已經成熟。當時桑弧31歲,張愛玲26歲。

1948年,繼《不了情》、《太太萬歲》大獲成功後,桑弧擬將張愛玲的名作《金鎖記》改編拍成電影,可是這第三度合作,因為女主角張瑞芳久治不愈的肺結核,以及動盪的時局,最終不了了之。張愛玲和桑弧的合作到此為止,雖然當時滬上小報曾經風傳二人緋聞,但桑弧以“叔紅”為筆名撰文評論《十八春》後,再也沒有與張愛玲有任何聯繫,甚至張愛玲逝世,桑弧也沒有寫什麼悼念和回憶性的文章。

《哀樂中年》是桑弧在1949年前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它表現兩個年齡懸殊的教員的愛情,以及父子衝突,含蓄中見出濃烈,喜劇中透出悲涼,近年越來越受到推崇。
1949年後,市民的悲歡已經不可能成為文藝創作的主題。解放後,桑弧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位“海派”導演似乎放棄了海派,他的名字和三個“第一”聯繫在一起,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戲曲片(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和第一部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魔術師的奇遇》雖然服務於教化,但離奇的故事、眼花繚亂的噱頭卻分明讓人嗅到摩登的味道,那是一種更簡單、更樸素的小歡樂、小煩惱,一次不可多得的關於夢的體驗。

“文革”開始後,桑弧創作的空間更趨狹小,被批鬥時,他發出“我再也不搞電影了”的哀語。但一俟機會來臨,他還是回到了熟悉的領地。他擔任編劇的水墨動畫片《鹿鈴》獲1983年金雞獎和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1990年,桑弧導演了他的收山之作——京劇藝術片《曹操與楊修》。這時的桑弧74歲。

人物評價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桑弧一直對市井小民的瑣屑生活保持着興趣,他關注的是“不徹底的人生”,這使得他的電影有一種獨特的品質,不同於左翼的慷慨激昂,也不同於一些商業片的一味媚俗。正如張愛玲在《<太太萬歲>題記》中所説:“所謂‘哀樂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們的歡樂裏永遠夾雜着一絲心酸,他們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沒有安慰的。”人生的況味,有時就在那些悲欣交集的片刻。

在中國導演的隊伍中,桑弧是一位煢煢孑立的個數:他的影片沒有黃鐘大呂的宏亮,亦沒有交響樂的激昂,而更接近於一把悠揚的胡琴,平緩卻委婉地演繹着凡俗的小曲。

桑弧置身在時勢的漩渦之外,卻俯首於情感分合、家庭摩擦、親友關係的世俗糾紛之上,以揶揄的態度對之進行喜劇式的譏諷。他的作品淺顯而生動,雖缺乏大歷史的深度但有着人生的質感,儘管只是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卻也力透紙背地表達了活着的幸與不幸。

柯靈先生將桑弧的早期作品歸納為“浮世的悲哀”(注),説他是從平凡中捕捉雋永,在屑碎中攝取深長。49年以後的桑弧作品不再如《人海雙珠》、《太太萬歲》、《不了情》、《假鳳虛凰》那般庸常瑣細,但也依然是《太平春》、《有一家人家》、《祝福》、《梁山伯與祝英台》、《魔術師的奇遇》、《他倆和她倆》、《郵緣》、《女局長的男朋友》樣的温婉通俗。

就是因了這份不多見的世俗風景,桑弧在重要導演中佔有當然的一席之地:他以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間和家庭景觀擴充了中國電影的地緣風情,以“瑣瑣的哀樂”、“細小的愛憎”、“善惡的摩擦”(柯靈語)添補了社會寫實的主題內涵。桑弧的創作,使社會片不再是單色的時代政治圖像,而成為雜色的人間眾生相。

在中國電影歷史中,桑弧有三個第一的光榮記錄:即他拍攝了1949年後第一部彩色戲曲片、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部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但劇情片《不了情》、《太太萬歲》、《哀樂中年》、《假鳳虛凰》(編劇)更得研究者的青睞,它們的意義被定為對中國城市電影和市民觀賞趣味的開拓。在這些影片的空間裏,主要活動着中產階層的人們,他們是銀行職員、公司老闆、律師、理髮師、國小教員、家庭主婦……這裏的人情糾葛是家長裏短,人際衝突是世俗利益。他們雖無橫溢財富,卻也無衣食之憂,遠離大時代的硝煙,掙扎在個人事業或情感的焦慮之中。與同時代的蔡楚生和孫瑜相比,桑弧似乎缺少激烈,也不夠浪漫,但他獨享一份實在,他在近乎於“自然主義”的生活圖景中刻畫了一個特定階級的無奈和倉惶,而這種無奈和倉惶對於洞穿一個社會的黑暗和腐朽絲毫不乏鋒芒和力度。

桑弧的個人履歷和他的上海市民電影取向十分吻合:他生於上海長於上海,因此自然而然地影像上海;他來自中產家庭自己又成為這個階級的一員,因此得心應手地塑造他們的銀幕形象;他受惠於傳統戲劇和好萊塢電影,因此擅長中國式的家庭情節劇。在藝術創作中桑弧忠實地傳達了自己的世界感受和情感體驗,成為個人所屬階級的表現者和批判者。

人物作品

女局長的男朋友 (1986).... 編劇 、導演

郵緣 (1984).... 編劇、導演

浪花細沙 (1983).... 藝術指導

鹿鈴 (1982).... 編劇

子夜 (1981).... 編劇、 導演

她倆和他倆 (1979).... 編劇、導演

第二個春天 (1975).... 導演

無影燈下頌銀針 (1974).... 導演

白毛女-舞劇 (1972).... 導演

白毛女-舞劇、電視屏幕複製 (1970).... 導演

上海之春 (1965).... 導演

柳蔭記 (1963).... 編劇

槐蔭記 (1963).... 編劇

魔術師的奇遇 (1962).... 編劇 、 導演

春滿人間 (1959).... 編劇 、導演

大風浪裏的小故事 (1958).... 導演 、 編劇

英雄趕派克 (1958).... 編劇 、 導演

宋士傑 (1956).... 編劇

祝福 (1956).... 導演

天仙配 (1955).... 編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54).... 編劇 、導演

有一家人家 (1951).... 導演
太平春 (1950).... 編劇、導演

越劇精華 (1949).... 導演

哀樂中年 (1949).... 編劇、導演

太太萬歲 (1947).... 導演

假鳳虛凰 (1947).... 編劇

不了情 (1947).... 導演

人海雙珠 (1945).... 編劇、導演

教師萬歲 (1944).... 編劇、導演

儂本痴情 (1943).... 編劇

洞房花燭夜 (1942).... 編劇

人約黃昏後 (1942).... 編劇

肉 (1941).... 編劇

所獲榮譽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文化部1957年優秀影片金獎、1954年第八屆卡羅維伐利電影節音樂片獎和1955年第9屆愛丁堡電影節映主獎

《祝福》獲1957年第十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特別獎和1958年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

擔任編劇的水墨動畫片《鹿鈴》獲1983年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和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終動畫片獎;

《她倆和他倆》獲文化部1979年年優秀影片獎

《郵緣》獲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獎。

歷史影響

在中國電影歷史中,桑弧保持了三個第一的紀錄: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劇情片《不了情》、《太太萬歲》、《哀樂中年》、《假鳳虛凰》(編劇)更是深得研究者們的青睞,它們的意義被界定為:對中國城市電影和市民觀賞趣味的開拓。

在這些影片的空間裏,主要活動着中產階層的人們,他們是銀行職員、公司老闆、律師、理髮師、國小教員……這裏的人情糾葛是家長裏短,人際衝突是世俗利益。他們雖無橫溢財富,卻也無衣食之憂,遠離大時代的硝煙,掙扎在個人事業或情感的焦慮之中。與同時代的蔡楚生和孫瑜相比,桑弧獨享一份實在,他在近乎於“自然主義”的生活圖景中刻畫了一個特定階級的無奈和倉惶,而這種無奈和倉惶對於洞穿一個社會的黑暗和腐朽絲毫不乏鋒芒和力度。桑弧的個人履歷和他的上海市民電影取向十分吻合:他生於上海長於上海,因此自然而然地影像上海;他來自中產家庭自己又成為這個階級的一員,因此得心應手地塑造他們的銀幕形象;他受惠於傳統戲劇和好萊塢電影,因此擅長中國式的家庭情節劇。在藝術創作中,桑弧忠實地傳達了自己對於世界的感受和情感體驗,成為個人所屬階級的表現者和批判者。

情感生活

張愛玲是現代作家中與電影緣分頗深的一位,不僅她的很多名作被改編成影視劇,而且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她還親自創作了多個電影劇本,其中她與電影名導桑弧合作的《太太萬歲》和《哀樂中年》已經被公認為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近期,由張愛玲已故的親弟弟張子靜編寫的《我的姐姐張愛玲》一書中,除了介紹了當初桑弧與張愛玲合作的一些情況,還提到了有人為他倆撮合親事未果的一段往事,但語焉不詳,尚有許多無法表達的細節和情愫鋪展於筆下。記者從桑老先生家人口中得知:桑弧導演因年事已高,重病纏身,目前已卧病在牀,神智不清,無法接受採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愛玲研究專家陳子善先生對記者説:幾十年來,桑老先生對他與張愛玲的往事一直諱莫如深,隻字不提,陳先生慨歎“這段歷史往事幾乎快成為一個謎團”。
桑弧力邀張愛玲操刀  

桑弧經過著名劇作家柯靈的介紹認識了張愛玲,隨後便邀請張愛玲為文華公司創作電影劇本。起先張愛玲面露猶豫之色,説她沒寫過,很陌生,經過桑弧和文華公司宣傳主任龔之方的力勸,終於點頭答應。
當時,張愛玲正值感情失意之時,她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因是汪偽政府的官員,抗戰勝利後,逃到温州藏匿,而且與年紀比他大的一個貴婦私通,過着長期寄居的生活。自從胡蘭成出逃後,張愛玲一直在經濟上支持他。1946年2月,張愛玲又親自去温州看他。這期間張愛玲一直保持着一種低調的形象,默默承受着感情與事業上的打擊,沒有發表文章。

張愛玲雖然沒寫過電影劇本,但她在自己早期的文學創作中已經受到了電影的影響,有意識地借鑑了一些電影語言的技法。她很快就寫出了電影劇本《不了情》。1947年2月,《不了情》作為文華公司的開山之作正式開拍,導演是桑弧,主演為舒適和陳燕燕。這部影片講述一個企業家和女家庭教師的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最後家庭教師因不忍破壞男主人的家庭幸福,悄然離去,結束了這段彷彿註定是傷感而無結果的愛情。這部影片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上映後一炮打響,賣座極佳。
《太太萬歲》締造經典 

藉着《不了情》造成的轟動效應,桑弧想乘勝追擊,再請張愛玲寫個劇本,這次桑弧的構想是喜劇,已經有了腹稿,張愛玲也嚐到了《不了情》轟動的甜頭,對桑弧的建議慨然應允,桑弧把電影構想告訴張愛玲後,她一氣呵成,很快寫出了《太太萬歲》的劇本。

《太太萬歲》是文華公司的第二部影片,陣容強大,薈萃了張伐、蔣天流、上官雲珠、石揮等明星。這部影片敍述了在一個庸俗紛擾的城市背景中,陳思珍嫁給了一個沒出息的丈夫。為丈夫能開辦公司,她騙得父親資助,但丈夫得錢後卻結交了交際花,最後幾乎破產。陳思珍提出與丈夫離婚,最後發現丈夫對自己的真情,倆人又重歸於好。該片哀而不傷,悲喜交集,格調清新,開了當時中國電影的喜劇新風氣。影片中善用細節和機智對白描寫女性心理、處境,張愛玲的劇本應居首功,而桑弧對張愛玲敍述的故事情有獨鍾,他認真運用喜劇幽默和嫻熟的電影技巧,把張愛玲獨有的文學情味發揮的淋漓盡致。

與前夫胡蘭成恩斷義絕  

張愛玲第一任丈夫胡蘭成曾是南京汪精衞偽政府的一名高官,兩人於1944年7月結婚,1945年抗戰勝利,胡蘭成逃到温州躲藏了起來。1947年6月,即張愛玲與桑弧合作《不了情》、《太太萬歲》之後,張愛玲給胡蘭成寫去了“離婚信”,信中説:“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信中張愛玲還順帶給胡蘭成寄去了30萬元錢,這是她創作《不了情》和《太太萬歲》的稿酬,張愛玲對胡蘭成可算是仁至義盡。
與桑弧合作令張心情漸好

張愛玲與桑弧等人結識之後,除了寫電影劇本,又開始發表小説了,她為《大家》創刊號創作了《華麗緣》,又把《不了情》的劇本改成了中篇小説《多少恨》,桑弧和友人龔之方等人還幫助張愛玲策劃出版了《傳奇》的增訂版。

因為先後有這些合作,桑弧經常和龔之方等人去張愛玲家聊天,談事情,這時與胡蘭成離婚後的張愛玲,心情較為開朗,對朋友很熱情,她喜歡與人聊天,如果人多,她也特別愛聽人家高談闊論,聽到好聽的故事還會哈哈大笑。

文華公司的老闆吳性栽,以代理德國染料和百貨業起家,為人豪爽好客,與他接近的人常有一些宴會,不過他聽説張愛玲不愛交際應酬,很少邀宴她。有一次為了慶祝《不了情》和《太太萬歲》拍攝成功,吳性栽邀了桑弧等人到無錫太湖乘船遊湖,吃“船菜”(魚蝦在太湖撈起當場烹煮),張愛玲是這兩部影片的編劇,理所當然地邀她參加,和大家一起聊天吃菜,後來她提起那次遊湖,直説“印象深刻,別緻得很。”
《金鎖記》計劃擱淺  

1948年,繼《不了情》、《太太萬歲》大獲成功後,桑弧與張愛玲商量,擬將張愛玲的名作《金鎖記》改編拍成電影,但結果流產,該年1月出版的一份電影雜誌曾披露消息:桑弧在《太太萬歲》後,又將與張愛玲三度合作,將張愛玲成名作《金鎖記》搬上銀幕,《金鎖記》的主角曹七巧,演員一時相當難找,恰巧張瑞芳在上海,她在《松花江上》中的演技博得圈內人好評,於是經人介紹,一拍即合,《金鎖記》的女主角決定由張瑞芳擔任了。

然而根據張瑞芳自述,雖然文華來約過她,但她當時“還沒有徹底治癒的肺結核,竟又轉成為結核性腹膜炎”,被迫卧牀治療,因而只能辭演。其實《金鎖記》的夭折不僅僅是因為張瑞芳生病或一時找不到演員,動盪的時局與社會環境才是最要緊的原因。當時,張愛玲已為桑弧寫好了劇本,後來劇本也下落不明瞭。

《哀樂中年》是桑弧在解放前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因為該片上映時,上海解放在即,所以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但現在對這部影片的評價和推崇越來越高,已被稱為一部經典之作。《哀樂中年》一片的劇本,張愛玲也曾“參與寫作過程”,1990年,美國的一位教授發表文章稱:“《哀樂中年》的劇本雖是桑弧的構思,卻由張愛玲執筆”,由此,台北《聯合報》副刊連載《哀樂中年》劇本時,署名為張愛玲。1995年9月張愛玲逝世,《聯合報》副刊編輯蘇偉貞小姐整理髮表了張愛玲寫給她的9封信,其中一封講到:“……這部40年前的影片(《哀樂中年》)我記不清楚了,見信以為您手中的劇本封面上標明作者是我。我對它印象特別模糊,就也歸之於故事題材來自導演桑弧,而且始終是我的成分最少的一部片子,我雖然參與寫作過程,不過是顧問,拿了些劇本費,不具名……”

友人代桑弧提親遭拒  

據桑弧的朋友和同事龔之方回憶,有一次他去看張愛玲,與她聊了一些話就婉轉地説明來意,他當時並不知道張愛玲與胡蘭成有過婚約,就把朋友之間認為她和桑弧男才女貌,是很理想的一對佳偶之類的話,作了一番生動的轉述,請張愛玲考慮這件婚事的可行性,龔之方説:“張愛玲對我這個提議的回答不是語言,而是搖頭,再搖頭,三搖頭,意思是不可能,叫我不要再説了。”龔之方活生生碰了這個軟釘子,只好無趣地告辭了,此後他再也不敢向人説起這件尷尬的“提親”之事。

而桑弧的朋友,現代文學專家魏紹昌的回憶與龔之方略有出入,魏紹昌在一篇記述文章中對此作了這樣的敍説:張愛玲在離滬之前,獨自住在黃河路卡爾登公寓(今改長江公寓),夏衍曾委龔之方去勸她留下來,龔去勸説她時,經文華影片公司老闆吳性栽等人的囑託,還想為她與桑弧撮合親事……一次桑弧請我到他家裏吃飯,張愛玲也來了,兩人關係是很好的,張如能不走,又有歸宿,豈非兩全的美事,可是她聽勸之説,面對龔之方默然良久,最後説了一句:“恐怕這兩件事都不大可能了。”

桑弧力捧張愛玲新作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張愛玲以“樑京”的筆名在新創刊的《亦報》上連載新作《十八春》,據張愛玲研究專家陳子善教授向記者介紹:《十八春》發表後,桑弧還特意以叔紅為筆名撰文對《十八春》給予很高評價,極盡溢美之詞,認為這部小説“彷彿覺得他是在變了,我覺得他仍保持原有的明豔的色調,同時,在思想感情上,他也顯出比從前沉着而安穩,這是他的可喜的進步,”為此“我虔誠地向讀者推薦《十八春》,並且為樑京慶賀他的創作生活的再出發”。

陳子善教授表示:這是他看到的桑弧寫的惟一一篇關於張愛玲的文章,除此之外,他沒有看到過任何桑弧寫張愛玲的文字。桑弧先生的獨生子李亦中也向記者承認:張愛玲逝世後,桑弧並沒有寫什麼悼念和回憶性的文章。

1952年7月張愛玲由上海重返香港,為“桑張對”畫上了一個無奈的句號,從此她與桑弧天各一方,再也沒有見過面。

桑弧大哥反對兩人婚事?

龔之方、魏紹昌兩位先生的文章,雖然都記敍了“提親”一事,但語焉不詳,對於“張愛玲婉拒的原因?倆人是否確有愛慕之情?之後桑、張關係如何?”等問題一概迴避,而記者從陳子善教授那裏聽到了一個新的説法,陳教授介紹:他曾採訪過魏紹昌老先生,聽魏老先生講桑弧10歲的時候父母雙亡,一直由大哥照顧撫養,對大哥非常尊敬,而他與張愛玲的婚事遭到了大哥和家裏人的反對,他的家裏人認為張愛玲靠寫作為生,沒有正當工作,當時在社會上並不被看好,同時也許知道了張愛玲與胡蘭成的那段婚姻。後來桑弧1951年結婚,他的妻子並不是圈內人,但是一位職業女性。

陳教授還認為:張愛玲與桑弧在性格上大大不同,張愛玲有一種叛逆的個性,做什麼事都要與眾不同,而桑弧比較忠厚老實,謹小慎微,是很方正的一個人,從性格上説,兩個人沒有在一起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桑弧絕口不提張愛玲

陳子善教授對記者講:他曾與桑弧先生接觸過幾次,感覺桑弧在對待張愛玲的事情上一直很小心,很機警,他曾向柯靈詢問過桑弧願不願意談談他跟張愛玲的一些往事,柯靈認為桑弧什麼也不會説。九十年代初期,他與桑弧見過一次面,當時他對桑弧講:李先生,有空的話我要向您請教一些事情,沒想到桑弧未容他多説,便連連表示對以前的事情已經不記得了,一下子就回絕了他。陳教授與桑弧的兒子李亦中原先是華中師大的同事,李亦中對他父親與張愛玲的合作與交往表示一無所知。

陳教授認為:像桑弧這一代的知識分子,解放後往往要否定舊我,否定從前,跟上時代的步伐,他與張愛玲合作的幾部影片都是以描寫小資產階級生活為主題,加上張愛玲一些特殊的背景,他自然不願意多講什麼,這些年來,張愛玲的名氣和影響越來越大,桑弧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他可能又產生了新的顧慮,更不願意談以前的往事了。
回憶錄對張愛玲一筆帶過

1995年,桑弧撰寫的長篇回憶文章《回顧我的從影道路》分四期在《當代電影》上開始連載,開始連載時張愛玲尚未去世。在這篇回憶錄中,桑弧先生對他與張愛玲合作的3部影片着墨很少,而張愛玲的名字更是一帶而過,在談到《哀樂中年》這部影片時,更是連張愛玲的名字都沒有提。這篇一萬多字的文章相對於桑弧先生50多年的藝術人生來説只是一個簡單的概括,遺憾的是桑弧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出版過較為完整的個人傳記和回憶錄,這對中國電影來説也是一個遺憾和損失。

桑弧夫婦伉儷情深

桑弧先生在《回顧我的從影道路》這篇文章的結尾,真誠地向他的老伴戴琪表示了深深的感謝。他與老伴1951年結婚,迄今共同攜手走過了50多年的風雨人生,在桑弧先生人生最黑暗的時候,他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希望,是老伴讓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對未來重新樹立起了信心。目前,戴琪女士的身體還不錯,與兩個兒子住在茂名南路的一所老房子裏。桑弧先生的大兒子李亦中事業有成,目前是上海交大電影電視系主任,他出版了多本電影專著,並且參與了桑弧執導的《郵緣》及其續集《女局長的男朋友》的編劇工作。
李亦中先生向記者介紹:桑弧在1990年拍完戲曲電視片《曹操與楊修》後,因膽囊炎急性發作住院動了手術,從此身體一直不好,這兩年一直住在醫院,卧牀不起,需要專人照顧,很多媒體的採訪以及創作整理工作都被迫回絕了。

桑弧最後一部電影尚未公映

李亦中先生介紹:桑弧退休前的最後一部電影是1987年編導的大型文獻紀錄片《蔡元培生平》,特邀張瑞芳、孫道臨在片中擔任主持人,曾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但這部為中影集團拍攝的影片一直沒有與觀眾見面,迄今不知被存放在什麼地方,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儘快把這部影片“搶救”出來,讓它“早天見日”,還了父親的這個心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guan.com/zh-mo/xx/r6e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