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館 >

人文素養 >美文閱讀 >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1

一、創設情境,披文入情

莫乎於情”感人心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每節課上,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用情感去融化語言。

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同時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語文,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但是在語言和動作上我需要進行提高。

二、創造“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盡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總結閱讀方法時,課前讓學生進行收集,有許許多多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路、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語文。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的碰撞;既要發展形象思維(讀文章,想畫面),培養想象力,又要發展創新思維(在不誤讀的前提下,鼓勵個性化乃至創造性解讀),培養創造力,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思、議,不僅要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而且要組織好、引導好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交流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進行思維碰撞,展開真實的對話、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語習文的舞臺,成為老師培育和綻放創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以上是我對閱讀教學的反思,教學中只有發揚優點,彌補不足,才能提高自己。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2

案例:

在講授《放棄射門》一課時,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濃,完全被文中“足球隊員福勒為了不傷害對方守們員西曼的身體,毅然放棄射門”這一高尚行為感動著,課堂完全按照我事前預設的方案進行著。我也挺得意:為了上好這節課,我上網查資料,做課件,向足球愛好者諮詢有關足球比賽的知識……看來,功夫還沒有白費。

按照預設的思路,我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此時你是福勒的教練,或隊友,或球迷,當福勒放棄射門的瞬間,你的第一反映會是什麼?”同學們紛紛發言:

“如果我是他的教練,我會情不自禁的向他豎起大拇指!”

“如果我是他的隊友,我會大聲的告訴他:福勒,好樣的!”

“如果我是他的球迷,我會更加喜愛他!”

……

我很滿意大家的答案,因為這正是我預料之中的。

忽然,一個學生髮表了不同的意見:“如果我是福勒的教練,我會非常氣憤!”他語氣堅定的說“賽後我會狠狠地批評他!他這種行為是極不負責任的`,是義氣用事!”

“是呀是呀,他放棄射門是為了出風頭,沽名釣譽。他這樣做太自私了,他一點也沒有顧全隊友的感受!”

一些同學受他的啟發,也有了新的見解。

我愣住了,一時語塞。我怎麼也沒有預料到學生們會有這麼多想法。同學們看著我,我沒有象往日那樣把自己變成一個裁判,在兩種意見之間作出裁決。因為此刻,我的腦海裡突然湧出了前幾天看過的一篇文章《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哦,這不就是新課程提倡的不僅要重視預設性課程,更要重視生成性課程嗎?

於是我說:“同學們善於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真是不簡單!這樣吧,大家就這個問題討論討論。”

“老師,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如果福勒射門,球是進了。可是,西曼的生命就有危險,難道進球要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嗎?”

“你要知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本該贏的一個球就這麼草率的放棄了,福勒的良心對得起誰?”

“可是如果福勒射門,西曼就會受重傷,也許西曼他這輩子就不能再踢球了!這樣的後果,福勒就能安心了嗎?”

“我查過資料:西曼在這次比賽之後的兩年內,他在國際足球賽場上射進了大約三十幾個球,如果當年福勒射了門,西曼還能有這麼大的貢獻嗎?”

正當雙方精彩地辯論著,這時一個聲音傳過來:“老師,發表一下您的高見吧!”

瞧,課堂上新的問題又生成了。竟“敢”向老師挑戰。

我不慌不忙的說:“對任何問題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對足球比賽來講,射門是一種美,但放棄射門、保全生命同樣是一種美!”

我接著說,“如果我是福勒的教練、隊員、或球迷,在看到福勒放棄射門的瞬間,我的第一反映是:不!福勒!你太讓我失望了!你毀掉了我們奪冠的機會!”

說道這,我故意停頓了一下,看到了很多皺起的小眉頭。

突然,我話鋒一轉,“然而,西曼不顧一切撲球的動作閃進了我的眼裡:危險!西曼太危險了!我的想法在瞬間變了:福勒,好樣的!你不愧是我們的優秀球員!”

隨即,我聽到同學們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反思:

一個問題引起了學生們的一系列的思考、討論,最後引發了一段段精彩的辯論,真可謂一“題”激起千層浪。

如果我對課堂上隨機生成的問題不是順學而導,以學定教,而是像以前一樣草率地否定學生的答案,課堂上就不會出現上述那精彩的一幕:學生的情感就不會在碰撞中得以昇華;個性就不會得以張揚;視野就不會得以擴大;智慧就不會得以提升;創新意識也不會得以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統一體。”“預設”是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的預先設計;“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它是指在具體的教學中,因學情的變化,對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的適當調整。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這樣體會:因為擔心學生的思維無法控制,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影響教學效率,故而把課堂事先設計得環環相扣,井然有序,學生在教師設計好的“套路”中安靜地學習,“順理成章”地直達目的地,而當課堂上突起波瀾超出了“預設”,我們不是含糊其詞就是不予理睬。

其實課堂上出現偏離“預設”情況,這正是學生的個體意識、直接或間接經驗等的體現,正是學生與老師、與文字碰撞而得出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情感、個性、創新意識等都在提升,這是比任何預設的目標更為可貴的資源。我們若能敏銳地捕捉到有價值的因素,通過富有智慧的教學策略,重構課堂,必定會生長出一些比“知識”更有再生力的因素。

所以當課堂並未按照我們預設的思路進行時,我們應該從容不迫地順學而導,接納學生即興生成的問題,並以此為火花,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個性思維的熱情,鼓勵、引導學生豐富、完善自己的認識。

即使課堂按照我們“預設”的思路進行時,我們也應該在與學生互動中創造課堂即興“生成”的機會,拋掉自己是權威的化身,和學生一樣是閱讀的參與者,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學生全身心處於放鬆的狀態,他們的靈感才會激發出來,他們才有創新的衝動,才會有“豁然開朗”,“怦然心動”、“浮想聯翩”的美好境界,進而他們的智慧、情感、個性、創新意識才會提升。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預設與生成”的和諧體。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3

一、生字在閱讀課上不能作為教學的重點去學習,不用強調讀音,更不用強調筆順,而是作為閱讀的障礙去掃清,會認即可,在以後的閱讀中經歷復現孩子們自然而然的就會認識生字。而詞語的理解不需要學生一字不差地牢記冰冷地意義,只要能夠自然地恰到好處地在生活中靈活地使用即可。

二、閱讀課並不是一味地讀,讀得天昏地暗忘乎所以,那不是成功的閱讀課,那樣恐怕培養出來的只是不折不扣的“書呆子”。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思考在轉化,只有思考才能將閱讀中的'營養吸收,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三、一定要讓學生學會討論,討論是一個思考後輸出,接收後輸入的過程,對於孩子閱讀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好處。以前覺得讓學生討論是一件很愚蠢的行為,因為學生大多會藉此講話,很少討論,即便討論仍舊是毫無結果,各執己見,論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後來發現,很多時候,是老師的問題不值得討論,學生才不屑於討論。所以,關鍵還看教師這個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多長的時間。哦,還有一點,我認識到,教師一定要在討論後認真聽取學生的想法,讓學生的勞動得到認可,並積極鼓勵學生,及時肯定學生的成功。

四.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大部分孩子喜歡讓其他同學看到自己的成功,而閱讀分享就顯得尤為必要,尤其是是班內的分享,對於優秀孩子的及時獎勵,更能促進孩子的閱讀興趣,畢竟體驗成功是孩子必不可少的功課,也是教師最成功的教學。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4

《小馬過河》是一篇童話。講的是小馬要過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小馬問老牛,老牛認為過得去;小馬問松鼠,松鼠認為過不去。最後在老馬的鼓勵下,小馬大膽去嘗試,終於過了河。故事說明了遇事要“開動腦筋,敢於嘗試”的道理。

這個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馬,還有老馬,老牛伯伯、松鼠。這些“人物”的語氣、語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馬是“媽媽”,說話該用親切的語氣。老牛伯伯是老一輩,朗讀時聲音要粗,語氣穩重。小松鼠從樹上跳下時講的話,語氣要急切。小馬天真、有禮貌,讀時要用適當的語氣表現出來。指導朗讀時,這些都要向學生說清楚。邊展示邊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教師要加強範讀,給學生提供範例。接著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樣訓練朗讀,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故事中蘊含的美。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後,讓學生記住老馬、小馬、松鼠、老牛的`話,並想象當時的情境,進一步領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說話的表情、語氣也不同,然後鼓勵學生加上動作和表情,把課文的對話“表演”出來。這樣做,既能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又能激發閱讀的興趣。

通過這堂課,我感覺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在課堂上,隨時有可能發生教師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師必須有隨機應變能力。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5

【摘要】閱讀是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它既是學生在積累字詞後知識的實踐步驟,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但現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困惑,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教學的難題,需從對學生閱讀方法和能力的培養入手。

【關鍵詞】國小語文 閱讀教學 方法 能力

閱讀教學一直是國小語文成績提高的瓶頸,許多老師對此感到非常頭疼,主要問題是無法將字詞知識的教學和閱讀教學很好的結合起來,有些老師雖然做了一些嘗試,但經常是顧此失彼。筆者借鑑許多老師的教學經驗,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從全面把握、具體深入、教給方法、培養能力等這幾方面入手。

一、全面把握閱讀內容

蘇軾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看得那麼仔細,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就因為他“身在此山中”,不能客觀地看,所以儘管認真求索,仍然不識全域性。由此聯想到閱讀教學,我們應該學習杜甫的方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閱讀教學中,先引導學生登上“山嶽”之頂全面把握閱讀的內容、主旨,居高臨下,把握全域性整體之後,再引導學生“下山”細細觀賞,尋異探勝。

1. 把閱讀安排在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2. 閱讀形式的多樣化,分角色讀、男女分讀、默讀、誦讀、瀏覽等等,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要讓目光與文字進行親密接觸,以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當然這樣的反覆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3. 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那麼一堂閱讀課應該提出怎樣的要求呢?這一步完成淺層次要求:

①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準確把握字詞的基本意;

②根據背景及作者思想情感,概括文章的大意,能夠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③基本理清文章結構。

在這一環節中,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簡單化,即老師讀一遍學生讀一遍就了事;二是形式化,老師提出要求然後學生去閱讀,指名學生回答,老師更正公佈答案。教師只是充當“提出問題 ”和“明確答案”這個環節的“中間人”的角色。這種閱讀學生是沒有興趣的,正確的應是學生圍繞問題充分閱讀課文,圍繞問題在小組充分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這樣的閱讀才能落到實處。

二、具體深入

在全面把握整體以後,“下山”細賞這一過程,不能跑馬觀花,還得具體深入。閱讀教學中的深入,好比挖井,不能淺嘗輒止,而要先選好地形,深挖一口井,見到井水。閱讀教學中,要選準突破口,深入探究。俗語說得好:“七篇八篇,不如七遍八遍。”這就是少而精的教學法,每學期的基本篇目,教師要儘量給學生講透,精讀,引導學生讀出味道來,讀出收穫來。對於其它課文,當然不是不管,而是要求學生運用從精讀中所學的要領方法,自己去學習體會。解讀環節是閱讀課的核心,在老師的指導組織下,把學生組織到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去,從而對文字進行解讀,那麼解讀環節應該怎樣做呢?首先應該引入問題,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必須以問題為中心。我認為老師所提問題應該是帶全域性性的整體性的,也就是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應該是能讓學生結合教材談出生活體驗的問題,這些問題要啟迪學生靈性、誘發學生悟性、激發學生創造性;創設的環境應該尊重學生個性,這個環境應該理解關心信任學生的。也就是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必須體現人文性。

三、教給方法

就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教會學生學習。我們許多語文教師備課時,在自己的教本上注了種種符號,寫上各種批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圈點批註,它是教師自己讀懂、讀熟、讀通課文的好方法,把這種方法教給學生。在讀書方法上,要學生領悟“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要向學生講清這個道理,並不斷誘導幫助,在閱讀過程中要勤於動筆,圈注什麼,教師也要向學生講明白

首先要對準文章的要點重點,即體現文章的主題、中心、論點的內容。另外還有圈注的方法,如劃要點、編提綱、摘警句、作批註、寫心得等等。

四、指導閱讀方法。

要讓學生完成所提出的要求,就必須教給他適當的方法。我主要讓學生學會整體閱讀的方法,整體閱讀就是對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甚至一句話的完整閱讀,做到從內容到形式等主要方面準確把握的一種閱讀方法。在具體問題與整體關係上,整體有利於解決具體問題。大家知道,寫文章前是先整體構思,而寫文章時總是語素組成詞,詞連成句,句綴成段,段聯成篇的。而理解文章的順序則是:篇----段----句----詞。因此,所有具體問題都與整體息息相關。所以,整體閱讀就顯得十分必要。整體閱讀的方法如下:

1.拿到文字材料後,應從頭至尾把所有文字元號都讀完。

2.對有關的字、詞、句、段作出標記,特別是對不會認的字,不懂的詞,讀不斷的句,以及朗讀的語調、感情等作出標記,出現的問題要依靠同學自己在小組內解決。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老師可作一些抽查。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交給老師。

3.注意相關背景、有關資料、註釋條款。

4.把握內容:看標題、抓主旨,用複述的方法。這一步非常重要,關係到第一個環節的成敗。教師一定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是檢驗閱讀效果的最好形式。

5.理清思路,從內容和結構上考慮。這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初讀課文所必須達到的。

五、培養能力

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泰維克說:“學問不在於知識的多少,而在於充分理解和熟練地運用你所知道的一切。”縱觀歷史,有的人雖然“學富五車”,但終生寫不出“半部論語”自然界、科學界也不乏“學者‘,可是多數人從未有所發現或沒有一件發明創造。相反,有的人讀書不多,學的也有限,卻能見解獨到,著書立說,有所創造。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能力的高低所致。我們的學生中,眼睛盯在“學”上而手不釋卷的,也不乏其人,但遇到實際問題,卻無從下手,教師沒有講到的地方,更是一籌莫展,這就是“死讀書”。相反,能力強的學生,一經教師指點,便能領會,抓住要點。

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對於一個問題,應引導學生多方位設疑,抓住較為典型的問題,多側面、多方位提出疑問。培養學生方位設疑、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推動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和求索,可以這樣說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從目前的教學實際來看我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但是閱讀教學的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一學期下來,學生面對一篇新的文章不會讀,面對一張試卷不會做,又特別是新課標下的課堂閱讀教學更是一片茫然。我們期待新的發現。

【參考文獻】

[1]吳興梅.《基於建構主義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研究》.語文藝術教育研究.20xx

[2]尹巨集.《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教學三部曲》.河北教育.20xx

[3]施燕.《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習策略的研究》.國小教學參考.20xx

[4]田玉.《談國小語文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國小教學參考.20xx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6

一節好的語文課,課堂上,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們在聽課時發現,有的老師明明上的是閱讀課,一節課下來,卻忽略了讀書,只注重學生對導學案上問題的解決。即使讀書,往往也會來去匆匆,缺乏有效的必要的指導。

如何優化語文閱讀課中朗讀教學,我認為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證讀書時間,在讀中感悟。

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

2、擴大朗讀訓練面,在讀中訓練說話。

你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每個班的學生都不是整齊劃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複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材”錄用,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同時,多為“醜小鴨”創造“登臺亮相”的機會,要知道美麗的白天鵝也有“醜小鴨”的經歷。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以讀代講。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朗讀要以理解為基礎,通過朗讀又可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

4、精選練點,讀寫結合。

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叮噹有聲,錯落有致,讀出了語言的韻味,讀出了語言的.音樂美。同時,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後,將舉一反三,極大地提高朗讀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最後把朗讀的歸結在寫作上,畢竟現在的語文能力的訓練講究是聽說讀寫的整體推進。讀得好,也是為了寫得做基礎。

5、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的是: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範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後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總之,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學生的語文才能各盡所能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7

一篇課文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光憑課堂上的時間、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去閱讀課外書中對火星的介紹,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後,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對火星的認識。學生們準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山脈——比珠穆朗瑪峰高三倍的奧林匹斯山脈,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氣溫——和“火星”這個名字給人的感覺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溫度極低,最低達到零下123攝氏度……

通過相互交流介紹,我讓學生明白,經過課外閱讀能夠了解到好多平時不知道的知識,如果只看語文書,而不看課外書,那我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外書,同樣是學習語文,就如我們語文書開頭的“習慣篇”中所講的那樣——多種渠道學語文。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五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因此我覺得現行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野”在中指什麼意思?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裡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裝置,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瞭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後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彙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祕。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國小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慾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範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著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8

這次應九資河鎮中心學校、九資河中學盛情邀請,我主講了七年級新教材閱讀課《老王》,作為20xx年“研課磨課”活動的引領,我將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思考傳遞給大家。

一、力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發揮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老王》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經典傳統篇目,屬敘事散文,作者楊絳敘寫了自己和身邊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生活艱苦,但心地善良的普通人的故事,由於人物精神品質可貴,情景感人至深。是一篇既能傳授語文知識,又能陶冶情操,培育善良品德的好文章。因此,我的指導思想是緊緊圍繞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設計的思路是學生預習之後,快速閱讀課文,掌握老王的“苦”和“善”兩方面的基本情況,人物故事,人物精神品質。然後研讀課文,深入課文重要情景“老王送香油和雞蛋”,探究人物的描寫和作者情感的表達,還特地設計了疑難問題的問答,目的是尋找重要詞句的解讀,體會人物的深層的感情,理解文章主題。最後拓展延伸,由老王到千千萬萬個類似如老王的不幸者,培育學生的愛心奉獻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養。

二、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模式。

教學之路,學無止境。課堂教學深奧無比,變化無常,唯有不斷學習,不斷求新,才能站得住,行得通,有實效。

我的目標是努力實現教學“三實”,即紮實,上課實在有內容,聽、說、讀、寫、思、疑,力爭步步到位。課堂上能學到東西,而且是有價值的東西,既不貪多,也不求快;充實,課堂儘可能多的安排激情對話,心靈溝通,現場生成。教材拓展,儘量向外發散。同時特別關注個體的學習效果,重視整體和個體的表現,達到人人有所學,有所得,共同進步提升;真實,不追求花架子,常態執行,允許出現差錯,允許臨時變更。返璞歸真,去偽存真,讓大家看得清學習過程,學得到教學經驗。

基於這種思考,我把羅田縣實驗中學“四環五步”語文教學課堂模式靈活運用到鄉鎮中學語文課堂中來,刪繁就簡,因地制宜。由“課前預習(導學案)——激情匯入(導語)——自主學習(個體學習)——合作交流(小組學習)——課外拓展(課內課外)”演化為“朗讀預習(裸讀課文)——激情匯入(導語)——快速閱讀(主動發言)——深入探究(近鄰小組)——拓展延伸(教師引導)”,實現了語文課堂模式的本土化。

三、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最有效才算是最得法。

我覺得把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識字、朗讀、講讀、討論與現代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能夠找的語文教學的正途。這次教學雖然達成了目標,但也存在遺憾,首先,注重新課堂的交流對話,忽視了學生讀書,朗讀課文的聲音太少,對話太多。教師放權不夠,主導意識太強了,導致學生讀書理解的時間不充足。其次,注重優秀學生的對話,忽視了普通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展開,沒有調動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熱情,學習效果整體上有欠缺。再者,時間安排不太科學,幾個教學模組的時間分配有不妥之處,導致拓展延伸沒有足夠的時間展開,遷移能力培育打了折扣,愛心培育方面欠了火候。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總是處在改革當中,但是次次都處於大家責難當中,幾十年來一直沒有突出重圍,實現浴火重生。現在,新理論、新理念、新方法層出不窮,語文教師目不假接,多是左右為難,不學不行,學來並沒有實效,信心不足,失去自我。我想,新理念是應該學習的,新方法也可以接受,但是,必須死死扣住語文學科特點,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是絕對不能弱化的,忽視了雙基就不是語文課了,在這個基礎之上,適當探究和延伸,課堂加深加寬也必須源於課文字詞句篇、人物、事件、感情、精神、寫法、主旨等等,無目的探究,無限的拔高,無止境的拓展都是增加教學負擔,給教和學帶來了許多不便,新課堂變成了邯鄲學步了,從而走入了誤區不能自拔。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將傳統的理念、教法與現代的理念、教法相結合,主體的學生與主導的教師相結合,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個體學習與群體學習相結合,突出語文學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突出語文教師個性特長和自主創新,落實語文知識和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培育思想感情。注意到了這些,我想語文教學完全可以走上一條紮實有效、讓人刮目的光明大道。

語文閱讀課教學反思9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著名兒童文學家德.亞米契斯的代表作,書的原名翻譯是“《心》”。我國最早由夏丏尊先生翻譯定名為《愛的教育》。作品以日記形式進行愛的教育,是一本寫給兒童怎樣做人的書。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採用五步流程教學法,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課前我讓學生通讀了整本書(大約10天時間),然後利用閱讀課教學生深入閱讀做採集,共分四大塊分別做指導,第一部分就是收集作品背景相關資料,第二部分就是採集書中人物角色及特點,第三部分就是感人的故事並寫下閱讀的感受,第四就是採集精彩片段並寫下閱讀的感受。在平時做這些事情時就有意識的滲透閱讀方法。一本書那麼厚,一節課就40分鐘的展示時間,說實在的感覺時間很短。因此我就把採集本當做前置作業來設計。在課前利用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把採集到的知識進行小組內交流學習,體現出學生的學。接著師生交流閱讀方法及在寫感人故事的體會那裡也做了點撥,現在雖然我們還沒學怎麼寫讀書體會,但是在現在的閱讀課中我有意識的滲透了寫讀書體會的一些步驟喝方法,這2處體現教師的導。在小組展示中採用學生喜歡的知識競賽形式和小組交流彙報2種方式進行,這裡體現了展,導,用,評相結合。

不足之處

1.我覺得學生的閱讀理解還達不到我預期的效果,寫出來的感受比較膚淺的,學困生寫感受體會感到很困難,在課前就需要老師,同學多多的幫助,我想這些學生寫得怎樣目前來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的學會怎樣去寫,以後隨著知識面的廣泛和閱讀能力的提高,總會寫得好的。

2.時間有限,不能照顧到給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特別是那些平時不愛發言的孩子,只能在平時的小組裡交流學習時,儘量的關注他們。

3.由於準備的時間不是很充分,因此還有很多地方沒能深入的引導學生去讀,去感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guan.com/zh-tw/renwensuyang/meiwenyuedu/rz0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