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秀丽馆 >

人文素养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一起来看看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1

首先让我们来看有关社会心理服务的定位:首先,社会心理服务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心理”而非“个人心理”。与心理健康服务不同,虽然改善公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属于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但社会心理服务着重要解决的是社会宏观层面的具有普遍性、群体性、阶段性、突发性的社会心理问题,例如:香港暴徒青年的激进社会行为,如何干预和疏导社会不良情绪,如何促进群体与群体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如何培育人们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社会心态、及时消除突发的不良社会影响等等。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心理健康服务强调的是预防和治疗个体的心理问题,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尽管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对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有一定的作用,但心理健康服务始终是“医疗取向”,或者说“医学取向”。有专家已经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不等同于“治病救人”就是对两者最形象的区分了。

其次,社会心理服务强调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近几年频频出现于国家政策文件中,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是国家近些年来国家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的创新手段之一,促进实现社会治理从“硬治理”转向“软善治理”。

在过去,社会治理对社会心理的关注不多,心理学科的理论通常集中在个体心理问题方面的实践和运用,重点在“医治”。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要保持身体健康首先要心理健康,曾有院士也曾提到身体健康的一半是来自心理健康,健康观念的转变增强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促使过去的“心理卫生”转向当前“心理健康维护”。

如今,在国家建设“和谐中国”、“幸福中国”,实现百年中国梦的实践道路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增强个人幸福感、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第2张

因为社会问题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源自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依赖研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得以有效解决。最后,有学者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纳入公共心理服务体系的范畴,“在今后的宣传和论述中,宜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System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更名为公共心理服务体系(system 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s),并将公共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取得如同公共卫生服务一般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积极谋求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部门内容纳入政府所应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这将有利地促进社会心理服务在全民范围内的实践,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和谐发展的重大服务项目。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第3张

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对国家而言,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是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国民健康心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社会而言,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是要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培育健康的社会态度和社会情绪,建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和积极的社会影响,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从而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根本目的是要创新社会治理的技术和手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对个体而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就是为提升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和心理氛围和谐,培养具备正确认知的、稳定情绪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格健全的、有社会责任感等的公民,最终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也将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首先,从个体层面看,不同于个体心理服务,社会心理服务强调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即每个个体都应是服务的对象。为此,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不仅可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且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认同感、社会归属感、社会幸福感。其次,从群体层面看,社会心理服务应在宏观的层面上为群体生活创建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环境,及时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定期针对群体中的重点关注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干净又舒适”的社会心理大环境。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2

心理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五类心理需求:

1、安全感,属于情感需求,需要被无条件满足。安全感被满足的人更自信,乐观,坚强,专注,有信任他人的能力,有毅力。若安全感未被满足容易自闭,自卑,脆弱,抗挫能力差,不信任他人,很难和别人亲密,容易放弃。

2、尊重、亲密、温暖,属于关系的需求。满足方式需要放手、界限、无条件满足,无条件接纳。被满足后的自信、自尊、热情、令人愉快,人际关系健康。未被满足的容易冷淡,不合群。

3、快乐、美好、自由,属于情感需求。满足方式是消除限制性信念、无条件满足,被满足后的人有趣、洒脱、气质好、坚强、乐观。未被满足的人无趣、悲观、情绪暴躁、愁眉苦脸、僵硬。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第4张

4、价值感,属于攻击性需求或生存需求。满足方式是肯定、认可,被满足的自信、自律,有能力,学习动力强,竞争力强,未被满足的没有学习动力,懒惰,磨蹭。

5、成就感,属于自恋需求。满足方式肯定、认可,被满足的自信,自律,创造力强,思维活跃,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强,享受工作和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未被满足的做事被动,不爱思考,完美主义,僵硬,刻板,惧怕竞争失败只能赢不能输,嫉妒心强。

这五个方面的'心理需求会贯穿在人的一生当中,0~18岁期间主要由父母提供,如果父母在孩子18岁以前养育方式恰当,孩子成年后的心理发展就会健康而成熟,最重要的是会建立起自己健康的“心理需求补给系统”和“负面情绪排泄系统”。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3

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方案:

一、充分认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应该说,我校学生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甚或比较严重。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独生子女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毋庸置疑地已然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

二、基本方略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国中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务必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

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解为: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除此,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现实性原则。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本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自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话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心理健康需求分析 第5张

三、主要任务

1、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国小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3、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具体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4、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师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6、重视教学情况反馈,运用不同形式进行心理疏导。

7、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沟通渠道,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标签: 心理健康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iuliguan.com/renwensuyang/xinlijiankang/leq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