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秀丽馆 >

人文素养 >育儿经验 >

心理抚养伴随孩子长大

心理抚养伴随孩子长大

心理抚养伴随孩子长大,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那么现在分享心理抚养伴随孩子长大。

心理抚养伴随孩子长大1

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快乐与爱的关系,不要整天想着让孩子做人上人,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不也很好吗?

李玫瑾,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曾多次对重大案件的案犯进行犯罪心理分析研究,甚至协助一些疑难案件的侦查工作。在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的过程中,她发现预防犯罪的关键在人的未成年时期。由此,她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及家庭教育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努力,提出了人在早年不仅需要物质抚养,更需要进行心理抚养的见解。

李玫瑾屡次提到的一个案例,是27年美国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案犯赵承熙。他无故枪击老师和同学,在录影带中他怒吼:让你们有钱,见鬼去吧!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写的暴力文章曾被老师提交校方,但被认为是文学创作而未引起足够重视。

而赵承熙心理的变异要追溯到他8岁时全家从韩国到美国的移民。他对陌生环境很恐惧,却不被父母理解,当他问:我们为什么非要到这里来?父母只是回答他:这里好啊,这里富有。这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对环境仇恨的种子。李玫瑾指出,物质上的丰富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在幼年时期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被理解、被接纳。

孩子出现行为及心理问题,多在12至18岁,但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12岁以前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心理抚养伴随孩子长大
  

《亲子根基》:何为心理抚养?

李玫瑾:心理抚养的关键:一是建立母子的依恋;二是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性格培养。

心理依恋的形成是心理抚养的起始点,依恋必须是一对一的。二次世界大战时很多孤儿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后来发现,在养育院长大的孩子尽管吃饱穿暖,但是他们没有一对一的依恋背景,他们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很多。所以,一对一的依恋是孩子建立安全感与健全人格的关键。

孩子依恋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母亲。当一个小婴孩躺在妈妈的怀里幸福地吃着奶,偶尔抬头看一眼妈妈;当他学着迈步时摔倒了,妈妈把他拥入怀中安慰他;当他快要入睡时,迷迷糊糊睁开眼,妈妈还在他身旁给他哼着催眠曲所有这一切都会使他对妈妈产生依恋。

妈妈的声音、妈妈的气味、妈妈的抚摸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比任何玩具都重要。对我们成人来讲,最喜欢吃的不还是童年最爱的食品,最思念的不也还是儿时那最熟悉的环境与伙伴吗?

可是现在很多妈妈生完孩子没多久就上班了,宝贵的亲子时光交到老人或保姆手中,这使得依恋的形成大打折扣。孩子没有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也就会相应降低,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可能不服管教。

《亲子根基》:职业妈妈们应当尽量做到什么?

李玫瑾:在孩子一岁半之前(喂奶阶段)全职带孩子,一岁半之后可以部分分离,如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带孩子睡觉,不要让老人或保姆带孩子睡觉,这样孩子与妈妈之间还可以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千万不要把孩子一生下来就送回老家抚养,到孩子上学再接回来,这样的孩子可能终生都会与父母之间有隔阂,青春期很可能有叛逆行为。

有一个青少年偷窃的案例。一个小女孩上面有两个姐姐,父母生下她一看还是个女孩儿,就把她送回老家给姥姥带,上学时接回来怎么看她都不顺眼,觉得没有两个姐姐好。她也很怨恨父母生了她不养她,不爱在家待,迷上了网吧。后来偷了家里的钱跑到北京,几天就花完了,接着偷。这样的孩子父母再管教就很难,因为没有早期的依恋做基础。

我们所接触的大量青少年犯罪的案例,都是在6岁前没有情感依恋对象;6至12岁无人管教,18岁后就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

在孩子6岁以前,父母要着手孩子性格的培养,必要时要对孩子说不。

《亲子根基》:心理抚养包括管教吗?

李玫瑾:孩子12岁以前,是心理抚养的优势时期,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而~6岁又是最关键的。其中~3岁着重于情感培养,3~6岁着重于性格培养。

3岁以前的孩子,还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跟他讲道理他也不太听得懂,父母要以抚慰为主。3岁以后,孩子表现出冲动、自私、任性,父母就要纠正、引导,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溺爱的后果不堪设想。我遇到一对外交官夫妇,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工作忙常觉得亏欠孩子,就买各样的礼物给孩子。

孩子小时候非常乖巧,可是到了16岁时,母亲突然发现他已经变得不可理喻了:骄气、蛮横,怕苦怕累,仅因不愿完成国外高中的志愿者学时就不肯将在国外的高中读完。回到国内又花钱如流水,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弄得父母苦不堪言。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6岁之前学会对他说不,孩子可能会有些痛苦,但最多也就是大哭一场。若你等到他青春期再对他说不,他就不会简单地哭一场,而是不再理你,然后可能离家出走。

父母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行,自己要身体力行。这样的管教才有说服力。在幼小的孩子眼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很大的影响,并成为他今后为人处事的榜样。

《亲子根基》:如今父母们从小升中开始就在为让孩子考好学校忙碌。对此您怎么看?

李玫瑾:父母不要单拿成绩衡量孩子,应该首先这么想:孩子来到我身边就是上天赐给我的宝贵礼物。其次,孩子健健康康的就当知足。我的女儿先天体质不太好,但有一次我带她去看一个同事的孩子,那是个头部以下瘫痪的孩子,看到他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生了这么一个能自由跑跳的孩子!

父母要做的事情是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并加以培养,让他将来能够做自己喜欢并对社会有益的工作。所以兴趣和能力是重要的,而不是分数。

现在很多大学生只会读书,走到工作岗位上毫无创造力。我看男孩子学厨师、女孩子学剪裁都不错。我自己的女儿从小数学就不好,再使劲听都听不明白。我说,你不用难过,咱英语不比好多同学强吗?所以父母不要总跟别人比,要求孩子功课门门好,那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

在选学校的问题上,我倒觉得一个校风良好、同学友善的学校比有名师、升学率高的更重要。因为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影响是很大的,直接影响到他心理的健康。大人不也有这样的感觉吗?人际关系和谐、心情愉快,做事才有效率。

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仍要付出时间与精力来陪伴他,并要理解、尊重他的感受,不能以强硬的态度、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心理抚养伴随孩子长大2

孩子是需要心理抚养的

心理抚养是由李玫瑾教授所提出的,他认为人在幼年的时候是需要心理抚养,因为他发现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里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数的犯罪动机都跟他们年少时所有过的经历有关。

在亲子教育里面有不少的家长,有一种观念就是他们会认为孩子的暴力行为,喜欢逃学,顶撞父母,不礼貌等。

一系列异常的行为都是孩子的品行出现了问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天生”就不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只有很少的家长才会把孩子的这种行为联系到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上,这种出现在12岁到24岁之间的行为状况,都跟孩子的“心理发病期”有关。

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12岁之前父母对于孩子的抚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抚养没有做到位,没有关注孩子心理上的问题。

家庭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不仅仅只体现在物质方面,其,在其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对孩子的心理上的抚养,其实也就是对孩子品行人性的教育,要比关注他们的智力发育等学术上的教育更为重要。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人的心理发展其实是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的。

简单来说,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出现异常行为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他的心理上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由于行为问题的表现是具有滞后性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在网络上会遭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的原因。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作为父母开心的是希望是养育出一个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但是从一个呱呱坠地婴儿到长大成人,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从无知到博学,从无助到助人,从无心到有情。在这18年的成长中,父母的影响最大。

李老师的观点:

“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是父母造就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如果一个孩子心理有问题了,不是单单的让孩子做心理疏导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否则,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只会恶性循环中。”

很多父母看不到自身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父母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只会怪罪社会,怪罪他人,这也是心理不成熟表现。

1、自我反思

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

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

所以人要学会自我反思,先真正认识自己,再决定怎样作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别人。

自我反思还可以让我们自我审视,明白独立的自我是有价值的,然后选择自强不息。

2、情感抚养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

孩子早年最需要的不是家里有钱,而是一个温馨的家,只要有父母在身边陪着,哪怕家里并不富裕,孩子也会感到幸福。

但是现实很多家庭做不到,所以小时候我们那一代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但只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也可以弥补的。

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是老师关心的事情。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其资格源于血缘,因血缘而对孩子产生责任感、爱、耐心和期待,并给予帮助。

情感让人生变得丰富,让爱你的人增多。当一个人经历各种情感后就会知道,丰富的人生也会万般辛苦,生活实属不易,这时再看别人,哪怕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更有同理心。

3、性格培养

性格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其中有三个关键点,后天形成、社会行为和行为方式。

一个孩子养育中如果缺乏严格要求,没有规矩,没有界限,没有形成行为规范,一旦进入更大的自由空间,遇到更多的选择机会,就会因任性和肆意妄为而酿成大错。

一步走错,就会让人生步步错位,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原因。

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3~6岁是孩子的性格教养期,对3~6岁的孩子说不,用心说不,无言自威。

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他会一生受益。

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心理抚养伴随孩子长大 第2张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

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

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的婚姻与情感危机。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性情好和有责任感最重要。如何考察呢?

一定要先看对方的父母关系好不好。如果对方父母恩爱、家庭和睦,你可以闭着眼睛跟他结婚。如果对方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感情冷漠、怨气十足,这种家庭要慎入。

自律和忍耐,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当婚姻出现麻烦时,家庭养育的根基一定会出现致命缺陷。

想要一个好的后代,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家庭。

只要家庭好了,后代就会好,而且是代代好。相反,你再有钱,再有地位,再有权力,事业再辉煌,如果在婚姻问题上一塌糊涂,你的孩子也好不了。

大多数人的一生至少要经历三代家庭:父母的家庭,自己的家庭以及子女的家庭。所以,要从自己做起,建立一个良性的家庭传承模式。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正如一位老师所说: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

如果家长的问题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大人,我们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身边的大人,把教育工作做到他们身上去。孩子出问题,第一个工作应该是先教育大人。

有的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

让这些不称职的父母去“家长学校”学习,或许应成为一道法令,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全社会的。

如果一个孩子得到很好的养育,长大后成为栋梁,就会造福社会。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养育好,长大后成为犯罪人,将是社会的灾难。

所以,养育孩子不仅是父母的责任,社会也有义务提供相应的支持。

例如,国外有很多像性格教育联盟这样的组织,学校也开设了性格教育课程,还有不少基于父母育儿模式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太少了。

有些父母没有能力照顾好孩子,比如贫病交加、身患残疾、正在服刑等。这种家庭仅靠自身是很难摆脱困境的,需要社会来帮助这些孤弱无助的孩子。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大人只有好好学习 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 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人们一直认为“育”只是用嘴给他讲道理,却忽略了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各种接触来进行,即“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

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种社会行为确实需要学习,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养他的这种行为,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标签: 抚养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iuliguan.com/renwensuyang/yuerjingyan/no2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