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秀丽馆 >

人文素养 >育儿经验 >

课时教学目标应包含

课时教学目标应包含

课时教学目标应包含?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所以做好教学目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下面分享课时教学目标应包含?

课时教学目标应包含1

1、知识与技能:

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具体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课时教学目标应包含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教学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

2、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

4、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既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

课时教学目标应包含2

课程目标包括哪些内容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

知识主要指学生要学习的学科知识(教材中的间接知识)、意会知识(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信息知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而获得的知识)。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活动方式。技能目标可分为“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推理等技能。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四是自我认知技能。即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如自己会做计划,会核对自己的成绩,会检查自己解题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会评价自己的作业水平等。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简单的结论,更要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过去重教法,现在要重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及其关系是理解三维目标并以此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使得这两个维度充分体现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

课时教学目标应包含 第2张
  

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之一。

因此,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什么是教学目标呢?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由此不难看出,它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如何全面、准确、清晰地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是教师职业的'一个基本功之一。但是课改之前,传统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和描述性,缺乏具体性,导致无法测量和具体操作。例如:“理解课文中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是如何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或是语境来理解;又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怎样才算是“整体感知”而非“部分感知”。另外,有的老师还喜欢用“了解……的特点”,如何知晓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目标都是模糊不清,缺乏可操作性。

其二、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也是我们的教师通常出现错误的地方之一。教学要求提出的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习后达到的学习结果的要求。例如:“培养准确、生动的用词造句能力,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针对以上弊病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让教学目标真正起到导学、导教、导测量的作用呢?除了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之外,具体表述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个主体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是从学生行为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结果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那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规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言之,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而非教师去做什么、说什么、会什么。例如:“能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这个词用的好在哪里”,“能读出重音”等,这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而非教师,倘如此,教师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通常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进行表述,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无法操作、无法测量。因此,作为教师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比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此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例如:“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解释为什么黑暗的地方不长青草《科学》”。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

行为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包括时间条件、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等。例如:“能够书写生字”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范字,按笔顺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指明了如何书写生字。

标签: 课时 教学 目标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iuliguan.com/renwensuyang/yuerjingyan/pxv9g.html